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63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超群絕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初事項羽,後率兵歸漢,為漢初功臣。佐高祖定天下,多建奇功,封梁王。後因人告他謀反而被殺,並誅殺他的三族。 (11) 益德:即張飛(?∼西元271),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國蜀漢涿郡人。少與關羽俱事劉備,號萬人敵。官至車騎將軍,封西鄉侯。劉備伐吳,飛率兵會合,出兵前為部下所殺。諡桓。 (12) 髯:多鬚的人,此指關羽。 (13) 省:音ㄒ|ㄥˇ,閱,察看。
死不瞑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出《三國志.卷四六.吳書.孫堅傳》:「今不夷汝三族,縣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指人抱恨而死,心有未甘。《三國演義》第一一回:「君若捨我而去,我死不瞑目矣!」也作「死不閉目」。
五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五種輕重不等的刑法:(1)秦以前為墨、劓、剕、宮、大辟。《書經.舜典》:「汝作士,五刑有服。」漢.孔安國.傳:「五刑,墨、劓、剕、宮、大辟。」(2)秦漢時為黥、劓、斬左右趾、梟首、菹其骨肉。《漢書.卷二三.刑法志》:「令曰:『當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止、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刑。」(3)隋唐以後為死、流、徒、杖、笞。《舊唐書.卷五○.刑法志》:「有笞、杖、徒、流、死為五刑。」(4)現行刑法分為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罰金五項。
潘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   潘岳(247年-300年),字安仁,故又稱潘安。滎陽中牟(今河南)人,西晉文學家。任司空掾、太尉掾、河陽縣令、懷縣令、太傅府主薄等職。死於「八王之亂」,罪夷三族。  潘岳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美男子,據《世說新語》所載,潘嶽每次外出,都會有不少女子手牽手地圍著他的車子,又向他的車子投擲水果。成語「擲果盈車」即來自於此典故。後來人們就以「潘安之貌」形容男子俊美。潘岳與夏侯湛友好,喜歡一同出遊,時人謂之連璧。 著作 詩其詩今存18首,其中《悼亡詩》三首為代表作。一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私...
腰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種古代刑法。將犯人從腰部斬為兩截。《史記.卷六八.商君傳》:「不告姦者腰斬,告姦者與斬敵首同賞。」《三國演義》第一○九回:「遂令將三人腰斬於市,滅其三族。」
陸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陸機(261年-303年),字士衡,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西晉文學家。祖父陸遜、父親陸抗皆吳國名將。吳亡後,與弟陸雲至洛陽,為晉太常張華所器重,文名大噪,時稱為二陸。後死於「八王之亂」,被夷三族。曾歷任平原內史、祭酒、著作郎等職。世稱「陸平原」。 文學風格陸機為晉太康、元康間聲譽最著的文學家,被譽為「太康之英」。流傳下來的詩,共104首,大多為樂府詩和擬古詩。詩多樂府及擬古之作,講求形式的華美整飭。代表作有《猛虎行》、《君子行》、《長安有狹邪行》、《赴洛道中作》等。善駢文,《辯亡論》為其代表作。除了著名的《辨亡...
絕倫逸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初事項羽,後率兵歸漢,為漢初功臣。佐高祖定天下,多建奇功,封梁王。後因人告他謀反而被殺,並誅殺他的三族。 (11) 益德:即張飛(?∼西元271),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國蜀漢涿郡人。少與關羽俱事劉備,號萬人敵。官至車騎將軍,封西鄉侯。劉備伐吳,飛率兵會合,出兵前為部下所殺。諡桓。 (12) 髯:多鬚的人,此指關羽。 (13) 省:音ㄒ|ㄥˇ,閱,察看。
手足靡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幽室之中,非燭何見?若無禮,則手足無所錯,耳目無所加,進退揖讓無所制。是故以之居處,長幼失其別,閨門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獵戎事失其策,軍旅武功失其制,宮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時,樂失其節,車失其式,鬼神失其饗,喪紀失其哀,辨說失其黨,官失其體,政事失其施,加於身而錯於前,凡眾之動失其宜。如此則無以祖洽於眾也。」
肺肝相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後來項羽自刎於烏江,楚軍敗亡,劉邦即削去韓信兵權,黜為淮陰侯。最後韓信被呂后以謀反罪名誅殺,夷其三族,這便是一代名將的下場。後來《史記》原文中的「披腹心,輸肝膽」演變成「肝膽相照」這句成語,用來比喻赤忱相處。
無所措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幽室之中,非燭何見?若無禮,則手足無所錯,耳目無所加,進退揖讓無所制。是故以之居處,長幼失其別,閨門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獵戎事失其策,軍旅武功失其制,宮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時,樂失其節,車失其式,鬼神失其饗,喪紀失其哀,辨說失其黨,官失其體,政事失其施,加於身而錯於前,凡眾之動失其宜。如此則無以祖洽於眾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