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60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聲名狼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聲名狼藉」原作「惡聲狼籍」。比喻名聲非常惡劣。在《史記.卷八八.蒙恬列傳》中,記述了蒙恬和他弟弟蒙毅的事跡。他們都是秦國的功臣,為秦始皇兼併六國,立下許多汗馬功勞,受到秦始皇的寵信;但秦始皇駕崩後,胡亥繼位,聽信趙高的讒言,命令蒙毅自殺。蒙毅對傳命的使者說:「從前秦穆公殺了三位良臣,判處百里奚以不應得的罪名,所以得到『繆』的諡號(諡法:「傷人蔽賢曰『繆』」。後通作「穆」。);秦昭襄王殺白起;楚平王殺伍奢;吳王夫差殺伍子胥。這四個國君,都犯了錯殺重臣的過錯,而遭到天下人的非議,被視為昏君,因此『籍於諸侯』。請好好考慮,千萬別濫殺忠良!」但是使者知道胡亥的心意,所以還是把蒙毅殺了。司馬貞看了《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過去的時事、事跡。如:「歷史」、「羅曼史」。
3.記載過去事跡的書籍。如:「正史」、「通史」、「野史」。
目不交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放,不料卻病死於途中。文帝得知劉長的死訊,極為自責與傷心,飲食不入,袁盎於是舉了三項文帝值得稱頌的事跡以寬慰之。其中之一為事母至孝:有一次,母親薄太后身患重病,而且病了三年之久。在此期間,文帝絲毫不敢怠慢,「不交睫,不解衣」地照顧侍候,煎好的湯藥也一定先親自嚐過才拿給母親服用。袁盎以為文帝雖貴為王者之尊,然其孝行卻勝過以孝聞名的曾參,更顯得難能可貴。「不交睫,不解衣」,形容文帝不睡覺,不寬衣,時時刻刻在母親身側照料。這樣的形容雖然過於誇大,但文帝親侍湯藥的行為確實值得稱頌,也因而成為歷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目不交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忙碌或心情不安而不能入眠。
揭竿而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舉竹竿作為號召、指揮群眾的旗幟。本指秦末陳涉倉促起義,反抗暴秦的事跡。#語本漢.賈誼〈過秦論〉。後用「揭竿而起」比喻起義舉事。
惡貫滿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íng釋義︰即「惡貫滿盈」。見「惡貫滿盈」條。 01.宋.歐陽修〈論呂夷簡劄子〉:「夷簡罪惡滿盈,事跡彰著。」 02.《聊齋志異.卷七.劉姓》:「罪惡貫盈,不自悛悔。……此等棋暴,合置鐺鼎!」 參考詞語︰惡稔罪盈注音︰ㄜˋ ㄖㄣˇ ㄗㄨㄟˋ |ㄥˊ漢語拼音︰è rěn zuì yíng釋義︰稔,成熟。「惡稔罪盈」猶「惡貫滿盈」。見「惡貫滿盈」條。 01.《唐語林.卷五.補遺》:「主辱臣死,當臣致命之時,惡稔罪盈,是賊滅亡之日。」
體無完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入蜀討伐鍾會,雙方在蜀宮城內外展開激戰,鍾會被殺,後由監軍衛瓘接管蜀軍。由於衛瓘亦曾參與誣陷鄧艾,怕事跡洩露,於是派人殺鄧艾父子,師纂亦在被殺之列。師纂平日為人,個性急躁,對人苛薄而缺乏恩澤,所以死狀極慘,甚至被折磨得身上的皮膚沒有一處是完好的。後來「體無完膚」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受傷慘重。亦用來比喻遭人批評、駁斥得一無是處,面目全非。
言過其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漢應劭所著的《風俗通義》中的〈正失〉篇,開頭即點出此篇是為了糾正歷史上善惡謬誤所寫,所以立篇名為〈正失〉。在孝文帝這段中,指出劉向認為世俗流傳漢文帝的許多事跡,大多是些誇大,與事實不相符的穿鑿附會之說。只因文帝非常禮遇來上諫的大臣,所以大臣們對文帝多有褒獎。例如:文中列舉十數件關於文帝的善行,都有溢美、牽強附會之嫌。後人看到這些褒揚的文章,就以為全是事實。世上的非議與稱讚,有很多是名實不符,但會去求證的人不多,隨聲附和的人倒是不少。應劭在此對劉向的看法表示贊同。後來「言過其實」被用來指言辭虛妄誇大,與事實不相符。
不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永不磨滅。《文選.曹丕.典論論文》:「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儒林外史》第四○回:「這是小弟半生事跡,專求老先生大筆,或作一篇文,或作幾首詩,以垂不朽。」
盡忠報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竭盡忠誠報效國家。而「盡忠報國」另一個較廣為人知的典故是《宋史.卷三六五.岳飛列傳》中所載記岳飛的事跡。宋朝名將岳飛被捕入獄後,何鑄受命前來審問他,他撕裂衣服露出背上刺的「盡忠報國」四字,以證明自己對國家的忠心不二。文中,「盡忠報國」同樣是指竭盡忠誠,報效國家之意。
一揮而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鏡花緣》第五三回:「那知姐姐不假思索,竟把前朝年號以及事跡,一揮而就。若非一部全史瞭然於中,何能如此!」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