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671.8741 ms
共 26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相敬如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父親的過失,是不應該再牽連子女的。像古時候舜因為懲罰有罪,流放了鯀,但卻舉拔賢人而重用了禹;管仲是桓公的敵人,但桓公以他為相而成就了霸業。君王在任用賢人時,只要取用其長處就可以了。」因此,晉文公放棄了成見,任命冀缺為下軍大夫。後來「相敬如賓」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相待如賓」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夫妻間相處融洽,互相敬愛。
|
傾國傾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袁康《越絕書.卷九.越絕計倪外傳一一》哀哉!夫差不信伍子胥而任太宰嚭,乃此禍晉之驪姬、1>亡周之褒姒2>,盡妖妍3>於圖畫,極凶悖4>於人理。傾城傾國,思昭示於後王;麗質冶容5>,宜求監6>於前史。 〔注解〕
(1) 禍晉之驪姬:驪姬(西元前?∼前651)為春秋時晉獻公的夫人。晉獻公攻打驪戎時,獲驪姬,立為夫人。生子奚齊。後因欲立奚齊為太子而陷害申生,公子重耳、夷吾逃亡國外。驪姬,音ㄌ|ˊ ㄐ|。禍,禍害,
(2) 亡周之褒姒:褒姒為周幽王的寵妃,生卒年不詳。褒人所獻,姓姒,故稱為「褒姒」。褒姒生性不愛笑,幽王為取悅褒姒,舉烽火召集諸侯,諸侯匆忙趕至,卻發覺並非寇匪侵犯,只好狼狽退走...
|
壽終正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壽」指年紀很大,「壽終」本是指高壽而死,如《舊唐書.卷一九二.隱逸列傳.李元愷》:「元愷年八十餘,壽終。」後來泛稱壽命結束。「正寢」原作「路寢」,是古時君王、諸侯辦公的地方,《公羊傳.莊公三十二年》記載:「路寢者何?正寢也。」後來則泛指住宅的正室。因舊時男子死後停靈於屋內正室之中,故稱為「壽終正寢」。若為女子享盡天年,在家中自然死亡,則稱為「壽終內寢」,「內」是古時婦女所居住的內室。後來「壽終正寢」也引申用來比喻事物的消亡。
|
居安思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有一次幾個諸侯國聯合攻打鄭國,鄭國人相當害怕,就準備禮物要去賄賂其中最大的晉國,用以求和。鄭國一共送了三名樂師,裝配齊全的兵車一百輛,各種樂器以及歌女十六人給晉國。晉國國君晉悼公看到後,非常高興,將半數的樂器與歌女賜給大臣魏絳,感謝他對國家的貢獻。但魏絳卻謝絕了晉悼公的贈禮,並藉此機會向悼公進諫說:「今天國家這樣的強盛,是因國君您的才能及眾臣的同心協力,我個人哪有什麼貢獻呢?但臣希望您在享樂的同時,不要忘了國家大事。《書經》裡有句話說:『處於安樂的時候,要想到危險可能隨時會出現。』這樣才能及早做防備,有了防備就不怕災難。我斗膽以這句話規勸您。」晉悼公說:「您的教訓我豈敢不接受?但是沒有...
|
一波三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指書法中一捺筆鋒需轉換三次方向,筆勢曲折變化。語本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後用以比喻事情進行曲折多變,很不順利。如:「這樁婚事一波三折,真是好事多磨。」亦形容文章結構的跌宕起伏多變化。如:「韓文公的議論文章,布局一波三折,文氣充沛。」也作「一筆三過」。
|
食言而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魯大夫孟武伯常失信於魯哀公。在一次宴會中,孟武伯問哀公的寵臣郭重為何如此肥胖,哀公藉機諷刺說:「是食言多矣,能無肥乎?」典出《左傳.哀公二十五年》。後用以比喻言而無信,說話不守信用。明.李開光〈水風臥吟樓記〉:「此予事而掛客懷,何也?不以食言而肥,不因苦吟而瘦,試以數語為記,請覽而教正之如何?」
|
如釋重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魯國的國君昭公,是襄公的庶子,年紀輕輕的就即位了,但卻整天嬉戲無度,沒有把心思放在國事的治理上,昏庸無能。魯國的實際權力,掌握在魯公的家族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手中,其中又以季孫氏的權力最大。昭公二十五年時,三桓聯合出兵攻伐昭公,昭公逃奔到齊國。後來又到了晉國,晉君把他安置在乾侯這個地方,一直到三十二年死亡,魯國幾乎七年沒有國君。當初昭公在出走時,先居於鄆城,仍然不能改德修行,使得鄆城上下的人也都因此潰亂。因此《穀梁傳》形容昭公離開鄆城出奔到晉國,對鄆城的人民來說,好像放下了一個沉重的負擔一樣。後來「如釋重負」被用來形容像放下重擔那樣輕鬆,亦用來比喻責任已盡,身心輕鬆愉快。
|
揚眉吐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韓朝宗是唐玄宗時的一名官員,因為曾任荊州長史,人稱「韓荊州」。他十分樂於提拔後進,經常向朝廷推薦有能力的年輕人,當時的讀書人都希望能進入他的門下,期盼有朝一日為朝廷所用。唐代有名的詩人李白也和其他人一樣,希望能受到韓荊州的重視,於是毛遂自薦,寫了封自我推薦的信給他,說韓公地位崇高,聲譽極佳,大家都以韓公的評價為用人標準,所以表明自己有心效力,希望韓荊州給他一個機會,讓他能夠「揚眉吐氣」,擺脫抑鬱許久的境況,有得志顯貴的一天。後來「揚眉吐氣」演變為成語,就用來形容擺脫長期壓抑後的暢快神情。
|
瞭若指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瞭如指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魯國是周朝大功臣周公旦的封邑。周公曾輔佐武王討伐商紂,又協助成王東征平定三叔之亂,滅五十國,奠定東南,使天下大治。後來周天子為感念周公的功勞,於是特准魯國於周公之廟舉行原只有帝王才可主持的禘(ㄉㄧˋ)祭。但是,因為一般人都不曾見過這樣的重大祭典,所以完全不了解禘祭的進行方式,於是向孔子請教,但孔子不願回答,便說:「不知也。」這是因為當時魯國宗廟靈位配祀等名分顛倒,不合周禮,違逆了孔子對禮教的堅持,所以孔子故意避而不談這方面的問題。然後他又指著自己的手掌說:「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這句話則是說:若真有人能說出禘禮的確實情況,那他就是個知禮...
|
諱莫如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友設計毒死了叔牙,等莊公去世後,就輔佐子般代行國事。但這種作法引起慶父不服,於是派人將子般殺害,立莊公的另一個兒子閔公為國君。兩年後,又將閔公殺害,並再意圖謀害繼位的僖公。僖公也是莊公的兒子,慶父打算斷絕莊公的後代,便可名正言順繼承王位。不料僖公已先被季友帶出國,慶父眼見計畫落空,不得不逃出魯國,前往齊地的莒國避難。季友後來將僖公帶回魯國繼承王位,另一方面要求莒國交出慶父。慶父在押解回國的途中,要求僖公原諒未果後,自縊而亡。慶父為奪王位兩弒嗣君,致使魯國動盪不安,後因而有「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之語,比喻首惡不除,則禍亂不能平息。孔子將這段歷史寫入《春秋》中,但對於慶父出奔,只寫了一句:「公子慶...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