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6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旖旎風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溫柔嬌媚的風采。《官場現形記》第七回:「一霎時,局已到齊。真正是翠繞珠圍,金迷紙醉,說不盡溫柔景象,旖旎風光。」
一股作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出處2 2.語譯3 3.故事內容4 4.相似、相反詞4.1 相似詞4.2 相反詞5 5.例句 1.出處《左傳‧莊公十年》 2.語譯比喻做任何事情,要趁開始情緒高漲、勁頭十足時趕快去做。也指不間斷,一口氣把事情做完。 3.故事內容春秋時齊國和魯國戰於長勺,一直等到齊軍第三次擂鼓,曹劌才同意魯莊公揮師進攻,結果大敗齊軍。戰後,魯莊公問其中的原因,曹劌回答說:“打仗,靠的是勇氣。第一次擂鼓,士兵充滿了勇氣,第二次擂鼓,勇氣就減少了,第三次擂鼓,勇氣已枯竭了。這時對方勇氣枯竭而我方充滿了勇氣,所以能夠戰勝他們 4.相...
墨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非攻的主張。他"南遊使衛",宣講"蓄士"以備守禦。又屢遊楚國,獻書楚惠王。他拒絕楚王賜地而去,晚年到齊國,企圖勸止項子牛伐魯,未成功。越王邀墨子作官,並許以五百里封地。他以"聽吾言,用我道"為前往條件,而不計較封地與爵祿,目的是為了實現他的政治抱負和主張。 墨子哲學思想  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是在認識論方面。他以"耳目之實"的直接感覺經驗為認識的唯一來源,他認為,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為依據。墨子從這一樸素唯物主義經驗論出發,提出了檢驗認識真偽的標準,即三表:"上本之於古者聖...
挑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專為別人挑貨物、行李為業的人。《文明小史》第二八回:「再說西卿整頓行裝,足足忙了一日,次早挑夫轎夫都已到齊,就便動身。」《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二一回:「一班挑夫、車夫,以及客棧裡的接客夥友,都一哄上船,招攬生意。」
金迷紙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絢爛奪目。語出宋.陶穀《清異錄.卷三.金迷紙醉》:「癰醫孟斧,昭宗時常以方藥入侍。……治居宅法度奇雅,有一小室,窗牖煥明,器皆金紙,光瑩四射,金采奪目。所親見之,歸語人曰:『此室暫憩,令人金迷紙醉。』」後用以比喻奢華淫靡的享樂生活。《官場現形記》第七回:「一霎時,局已到齊。真正是翠繞珠圍,金迷紙醉,說不盡溫柔景象,旖旎風光!」也作「紙醉金迷」。
高枕而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寡有者。」驅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遍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長驅到齊,晨而求見。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收乎?來何疾也!」曰:「收畢矣。」「以何市而反?」馮諼曰:「君云『視吾家所寡有者』。臣竊計,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竊以為君市義。」孟嘗君曰:「市義奈何?」曰:「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巿義也。」孟嘗君不說,曰:「諾,先生休矣!」後期年,齊王謂孟嘗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孟嘗君就國於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孟嘗君顧...
張曉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7年,天津:百花文藝《小說教室》2000年,九歌出版社《他?她?》2002年,九歌出版社《星星都已經到齊了》2003年,九歌出版社《張曉風精選集》2004年,九歌出版社《送你一個字》2009年,九歌出版社 文學觀點張曉風的散文不純粹使用生活的語言,她認為:散文語言有賴於傳統文學的簡潔、婉轉和深厚,由於散文很難靠情節和人物的精彩來吸引讀者,因而特別需要要求文學語言本身的魅力,這樣的魅力,要靠詩詞歌賦中精緻語言的薰陶。基於這樣的散文觀,張曉風創造出她獨特的散文風格,她著有散文、小說、戲劇、兒童文學等30多種,幾十來一直深受讀...
曾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元1057)曾鞏中進士後,歷任越閣校勘,集賢校理等職。後來又較長時間擔任地方官,曾任越州通判,先後到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地任職。在此期間,曾鞏為地方上做了許多好事。他任越州通判時,碰上荒年,他諭示屬縣富戶,拿出余糧,以比官價略高的價錢賣給貧民,又由政府出谷五萬石貸給農民作種子。在齊州時,為地方除去不少惡霸。在襄州時,親自調查審問案獄,開釋無辜良民一百餘人。由於曾鞏關心民間疾苦,所以深受人民愛戴。當他離開齊州時,老百姓堵住橋頭,關了城門,懇切挽留。  宋朝皇帝神宗對曾鞏很賞識,多次召見與他討論國家大...
潑水難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統天下的大業,那時姜尚已是八十歲的高齡老翁了。後來,姜尚果然幫助文王之子武王滅了商紂,立下大功,得到齊地作為封邑。姜尚顯貴之後,前妻馬氏請求復合,姜尚不肯原諒她,便取一壺水傾倒在地,要馬氏把水收回壺中,並說:「如果當初妳那樣的離開,今日都還能復合,那麼倒在地上的水,就一定能再收回壺裡!」但地上的水根本無法收回,馬氏也只好死了這條心。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覆水難收」,用來比喻離異的夫妻很難再復合,或既定的事實很難再改變。《喻世明言.卷二七.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也有一段類似故事。據載,漢代名臣朱買臣出生貧寒,以砍柴維生。但他很愛讀書,連挑柴擔時都手不釋卷。他的妻子嫌他窮而且沒出息,於是堅決求去,朱...
如釋負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如釋重負」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魯國的國君昭公,是襄公的庶子,年紀輕輕的就即位了,但卻整天嬉戲無度,沒有把心思放在國事的治理上,昏庸無能。魯國的實際權力,掌握在魯公的家族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手中,其中又以季孫氏的權力最大。昭公二十五年時,三桓聯合出兵攻伐昭公,昭公逃奔到齊國。後來又到了晉國,晉君把他安置在乾侯這個地方,一直到三十二年死亡,魯國幾乎七年沒有國君。當初昭公在出走時,先居於鄆城,仍然不能改德修行,使得鄆城上下的人也都因此潰亂。因此《穀梁傳》形容昭公離開鄆城出奔到晉國,對鄆城的人民來說,好像放下了一個沉重的負擔一樣。後來「如釋重負」被用來形容像放下重擔那樣輕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