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囫圇吞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定。趙州和尚本無機心,想不到僧人輕輕一問,得了個瞪大眼睛的訝異。此番對答,若是有智慧的人,可以細嚼慢,意趣無窮;沒有智慧的人,可能會像一口把棗子吞下肚,索然無味,不知所云。後來「囫圇吞棗」就從《碧巖錄》原文中的「渾崙吞個棗」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用牙齒咬碎食物。[例]細嚼慢
南柯一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柯,比喻虛無不可靠的事物。見「南柯一夢」條。 01.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他其實不下玉液金波。誰承望月底西廂,變做了夢裡南柯。」
怨天尤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醒世姻緣傳》第四八回:「這狄賓梁夫婦,一則為獨兒獨婦,百事含忍;二則恐人笑話,打了牙只往肚裡;又虧不盡那姑子李白雲預先說了那前生的來歷,所以絕不怨天尤人,甘心忍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吞。同「」。《兒女英雄傳》第八回:「被張金鳳罵得眼淚往肚子裡咽,被那王八奶奶兒嘔得肝火往頂門上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口中咀嚼食物後下。有時吸、飲液體也稱為「吃」。如:「吃飯」、「吃茶」、「吃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水果或食品的味道酸澀。如:「酸梅」、「這青蘋果又酸又澀,實在難以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貪吃。如:「嘴饞」。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餓眼望將穿,饞口涎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加以咀嚼就整個下去。如:「吞服藥丸」、「狼吞虎」、「囫圇吞棗」。《晉書.卷九五.藝術傳.單道開傳》:「恆服細石子,一吞數枚,日一服,或多或少。」唐.杜甫〈渼陂行〉:「鼉作鯨吞不復知,惡風白浪何嗟及。」
自命不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聊齋志異.卷九.楊大洪》大洪楊先生漣,微時1>為楚名儒,自命不凡。科試後,聞報優等者,時方食,含哺出問:「有楊某否?」答云:「無。」不覺嗒然自喪,食入鬲,遂成病塊,噎阻甚苦。眾勸令錄遺才;公患無貲,眾醵十金送之行,乃強就道。夜夢人告之云:「前途有人能愈君疾,宜苦求之。」臨去,贈以詩,有「江邊柳下三弄笛,拋向江心莫嘆息」之句。明日途次,果見道士坐柳下,因便叩請。道士笑曰:「子誤矣,我何能療病?請為三弄可也。」因出笛吹之。公觸所夢,拜求益切,且傾囊獻之。道士接金,擲諸江流。公以所來不易,啞然驚惜。道士曰:「君未能恝然耶?金在江邊,請自取之。」公詣視果然。又益奇之,呼為仙。道士漫指曰:「我非仙...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