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83.378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找尋、探索、設法得到。如:「尋求」、「探求」、「實事求是」、「緣木求魚」。《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無中生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捕風捉影反義:實事求是辨似: 「無中生有」及「捕風捉影」都有不是真實的意思。 「無中生有」側重於憑空捏造;「捕風捉影」側重於沒有根據的揣測。 無中生有 捕風捉影 辨似例句 ○ ㄨ 我什麼時候拿過你的錢?你少這樣~,誣賴人! ㄨ ○ 那山中有寶藏一事只是~的傳說,你怎會如此堅信不疑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仿照、描摹。如:「這篇小說是影了此一真人實事所寫成的。」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通變》:「漢之賦頌,影寫楚世。」
言之有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明.許孚遠〈觀我堂摘稿序〉:「究本言之無聲無臭,渾然同源推用,言之有物,有則毫髮不爽,故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皆所以止於至善之實事,本末終始,一以貫之者也。」
沉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積習太深。《後漢書.卷三六.陳元傳》:「今論者沉溺所習,翫守舊聞,固執虛言傳受之辭,以非親見實事之道。」
牽強附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生拉硬拽,生搬硬套,穿鑿附會,郢書燕說反義:言之有理,言之鑿鑿,實事求是辨似: 「牽強附會」及「穿鑿附會」都有勉強解釋的意思。 「牽強附會」側重於將不相干的事強加湊合;「穿鑿附會」則側重於將不合理的事強加解釋。 牽強附會 穿鑿附會 辨似例句 ○ ㄨ 這明明就是兩件事,你怎麼可以~地混為一談呢? ㄨ ○ 這個傳聞的主人翁本是個正常人,只因行事較為隱祕,竟被~為吃人的妖怪。
五穀不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2 引申之意義3 相似詞4 相反詞5 例句 出處《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荷○,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正義引宋,呂本中《紫薇雜說》:「四體不勤二語,荷○丈人自謂。」一說,《平議》云,兩不字,並語詞,不勤,勤也,不分,分也。 引申之意義連稻、黍、稷、麥、菽等五種常吃的穀物都分辨不清。比喻人對於現實生活昏昧無知。 相似詞良莠不辨 不辨菽麥 相反詞見多識廣 識達古今 例句除了廣博的學習外,我們還要身體力行,實事求是,才不會成為一個五穀不分的書呆子。
貪多務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務,追求、謀取。貪多務得指追求學問或整理資料時,極力想獲得最多。[例]寫作論文貪多務得未必佳,實事求證方為真。
從眾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腫臉充胖子,弄得勞命傷財,負債累累,這完全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所以我們要本著清醒的頭腦,面對現實,實事求是,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去處理問題,擺脫從眾心理的負面效應。 表現型式對從眾效應也要具體分析。一般有這樣幾種表現形式:一是表面服從,內心也接受,所謂口服心服。二是口服心不服,出於無奈只得表面服從,違心從眾。三是完全隨大流,談不上服不服的問題。就從眾心理的客觀影響來看,既有積極意義,也有消極意義,主要看從眾行為的具體內容。由於中學生的知識、經驗都不足,自制能力又不強,因此在多數情況下,從眾行為不同程度地帶有盲目性。中學生中...
可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值得珍視。[例]他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十分可貴。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