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09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呵佛罵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禪宗為啟悟弟子破除執著,常有呵罵佛陀、祖師以及劈佛像的作法。故呵佛罵祖是指教導弟子悟道。《景德傳燈錄.卷一五.朗州德山宣鑑禪師》:「是子將來有把茅蓋頭,呵佛罵祖去在。」也作「訶佛罵祖」。
聖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1)佛教稱由悟道的出家人所組成的團體。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八:「於一切聖僧不壞信。」(2)禪林僧堂中央所安置的佛弟子像,如舍利弗、目犍連等。(3)尊稱精通佛法、悟得大道的高僧。《西遊記》第二七回:「原來這唐僧是個慈憫的聖僧。他見行者哀告,卻也回心轉意。」
杯酒戈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戈矛,比喻紛爭。「杯酒戈矛」比喻在酒宴中引起的仇隙。《負曝閑談》第二五回:「華尚書看罷,把他酒都嚇醒了。……楞了一會,又想周楷這人名字好熟。想了半天恍然大悟道:『就是有天在吳侍郎席上,他請教我,我沒有理他那個人。這真是杯酒戈矛了。』」
逢場作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逢場作戲。」「竿木」是架野臺的木材,江湖藝人隨身攜帶,遇到適合的場地就可以架臺開演,在禪宗語錄中多指悟道不拘時間地點。之後「逢場作戲」又引申出藉著機會遊戲一番。如:宋.蘇軾〈南歌子.日簿花房綻〉詞:「借君拍板與門槌,我也逢場作戲莫相疑。」這闋詞是蘇軾有天帶著歌妓去拜見大通禪師,見大通禪師臉色不悅,便作這首小詩讓歌妓吟唱。其中「逢場作戲」已轉為藉機娛樂一下之意。後來「逢場作戲」就被用來比喻隨事應景,藉機遊戲玩耍一番,並非正經。
宿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謂由於前世的修行,所造就的悟道潛能。《法華文句記.卷四中》:「現惑厚薄,須知由宿根。」
教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宗教的創始者。如佛教的釋迦牟尼,回教的穆罕默德。[例]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經過六年苦修,終於在菩提樹下悟道
訶佛罵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教導弟子悟道。參見「呵佛罵祖」條。
三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謂佛和阿羅漢所擁有的三種神通:(1)悉知一切眾生過去世的種種,稱為「宿命明」。(2)悉知一切眾生在未來世的生死狀況,稱為「天眼明」。(3)悟道、斷除一切煩惱所得的智慧,由此達到解脫,稱為「漏盡明」。《大智度論》卷二:「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也作「三達」。
面壁坐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徒每天在一定時間面壁靜坐,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恬靜自在,修禪悟道的情形。
香象絕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悟道精深,或稱讚文章寫得精闢、透澈。參見「香象渡河」條。明.袁宗道〈雜說類〉:「至如般若緣深,靈根夙植,伽陵破卵,香象絕流。」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