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0.940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上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帝王的心意。漢.應劭《風俗通義.卷五.十反》:「時冀州有疑獄,章帝見問統。統處當詳平,克厭上心。」唐.白居易〈賀雨〉詩:「上心念下民,懼歲成災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牆壁。《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下》:「故士或自盛以橐,或鑿坏以遁。」顏師古注引應劭曰:「坏,壁也。」唐.杜甫〈秋日荊南述懷三十韻〉:「賢非夢傅野,隱類鑿顏坏。」
實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實際施行。漢.應劭《風俗通義.卷四.過譽》:「其俗士大夫本矜好大言,而少實行。」
金城湯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金城湯池,不可攻也」,便是說各城官員都將會圍城堅守,使得各城變成「金城湯池」,難以攻下。另外在漢.應劭《風俗通義》佚文中,有引《孫子》金城湯池之說,不過於《孫子》原書中未見,故置於參考資料。此處「金城湯池」亦是形容城池堅固。「金城湯池」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被用來形容堅固險阻的城池。
眾口爍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大鐘的聲音好聽。後來「眾口鑠金」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眾口同聲,往往積非成是。而在漢朝應劭所著的《風俗通義》逸文中,另有一個關於「眾口鑠金」的故事,內容是這樣的:有一個商人拿了一塊純金求售,可是所有的客人都說這塊金子不純,商人為了證明金子是純的,就把金子放到火裡鍛燒,因為「真金不怕火鍊」,來證明他所賣的金子的確是純金。
隨聲附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隨聲附和」的意思就是自己沒有主見,只迎合他人的意見。隨聲,就是跟著別人的聲音。漢代劉歆〈移讓太常博士〉:「或懷疾妒,不考實情,雷同相從,隨聲是非。」這裡的「雷同相從,隨聲是非」就是別人說什麼,跟著他說,不考究真相,可見原本「隨聲」已有「附和」的意思。另外應劭的《風俗通義.卷二.正失》:「審形者少,隨聲者多。」意思也是說考竟實情的人少,隨聲唱和者多。後來「隨聲」之後,加上「附和」就成為「隨聲附和」的成語。出現這句成語的文獻如宋.魏了翁〈直前奏六未喻及邪正二論〉:「人至於忠忱體國,真實任事,則圖惟國事之濟,言慮所終,事惟其是,而豈肯隨聲附和,以僥倖萬一乎!」
池魚之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珠,排光池水,使池裡的魚受到無辜牽連。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殃及池魚」,比喻無故受到牽累。另外,漢朝應劭的《風俗通義》裡,也有記載「殃及池魚」的不同故事。他寫到「城門失火,禍及池中魚」的來源,一般的說法是:一個看守城門的人,姓池名魚,城門失火時上前撲救,結果被燒死。但有一本《百家書》裡卻是記載:「宋國的城門失火,眾人舀池子裡的水救火,池水因而乾枯了,裡面的魚都露了出來,就被大家抓去吃。」也說明了池魚因城門失火而受到無辜牽連。
霍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茂盛的樣子。漢.應劭《風俗通義.卷一○.五嶽》:「垂枝布葉,霍然而大。」
蛇影杯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杯弓蛇影」之典源,提供參考。 #漢.應劭《風俗通義.卷九.世間多有見怪驚怖以自傷者》1>《管子》書:「齊公出於澤,見衣紫衣,大如轂,長如轅,拱手而立。還歸,寢疾,數月不出。有皇士者,見公語,驚曰:『物惡能傷公!公自傷也。此所謂澤神委蛇者也,唯霸主乃得見之。』於是桓公欣然笑,不終日而病愈。」予之祖父郴2>,為汲令3>,以夏至4>日詣見5>主簿6>杜宣7>,賜酒,時北壁上有懸赤弩8>,照於杯,形如蛇,宣畏惡之,然不敢不飲,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損飲食,大用羸露9>,攻治萬端10>,不為愈11>。後郴因事過至宣家,闚視12>,問其變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還13>聽事14>,思惟...
避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擺脫現實生活,避免和外界接觸,隱居不問世事。《戰國策.秦策三》:「范蠡知之,超然避世,長為陶朱。」漢.應劭《風俗通義.卷三.愆禮》:「長沮丈人,避世之士。」也作「辟世」。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