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魚池之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珠,排光池水,使池裡的魚受到無辜牽連。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殃及池魚」,比喻無故受到牽累。另外,漢朝應劭的《風俗通義》裡,也有記載「殃及池魚」的不同故事。他寫到「城門失火,禍及池中魚」的來源,一般的說法是:一個看守城門的人,姓池名魚,城門失火時上前撲救,結果被燒死。但有一本《百家書》裡卻是記載:「宋國的城門失火,眾人舀池子裡的水救火,池水因而乾枯了,裡面的魚都露了出來,就被大家抓去吃。」也說明了池魚因城門失火而受到無辜牽連。
機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處理事務的權柄、關鍵。漢.應劭《風俗通義.卷四.過譽》:「稜統機括,知其虛實。」
飲馬投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使馬飲水後,投錢入水中以作為酬答。見漢.應劭《風俗通義.卷三.愆禮》。後比喻人廉潔不苟取。《幼學瓊林.卷一.文臣類》:「項仲山潔己,飲馬投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鄉里、故鄉。《漢書.卷一○○.敘傳下》:「綰自同閈,鎮我北疆。」顏師古注引應劭曰:「盧綰與高祖同里。」《新唐書.卷一九八.儒學傳上.陸德明傳》:「陳亡,歸鄉閈。」
同聲附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雷同相從,隨聲是非」就是別人說什麼,跟著他說,不考究真相,可見原本「隨聲」已有「附和」的意思。另外應劭的《風俗通義.卷二.正失》:「審形者少,隨聲者多。」意思也是說考竟實情的人少,隨聲唱和者多。後來「隨聲」之後,加上「附和」就成為「隨聲附和」的成語。出現這句成語的文獻如宋.魏了翁〈直前奏六未喻及邪正二論〉:「人至於忠忱體國,真實任事,則圖惟國事之濟,言慮所終,事惟其是,而豈肯隨聲附和,以僥倖萬一乎!」
死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拚命、極力。如:「死命抵抗」、「死命搖頭」。《三國演義》第一○回:「應劭死命逃脫,投袁紹去了。」
西食東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東食西宿」之典源,提供參考。 漢.應劭《風俗通義》逸文(據《藝文類聚.卷四○.禮部下.婚》引)兩袒。俗說:齊人有女,二人求之,東家子醜而富,西家子好而貧。父母疑不能決,問其女:「定所欲適1>,難指斥言者,偏袒2>令我知之。」女便兩袒,怪問其故,云:「欲東家食,西家宿。」此為兩袒者也。 〔注解〕 (1) 適:女子出嫁。 (2) 袒:裸露。
謹終追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依禮慎重處理父母的喪事,恭敬虔誠的追祭祖先。參見「慎終追遠」條。漢.應劭《風俗通義.卷四.過譽》:「明府謹終追遠,興微繼絕。」後亦指慎重從事,追念前賢。
附和隨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雷同相從,隨聲是非」就是別人說什麼,跟著他說,不考究真相,可見原本「隨聲」已有「附和」的意思。另外應劭的《風俗通義.卷二.正失》:「審形者少,隨聲者多。」意思也是說考竟實情的人少,隨聲唱和者多。後來「隨聲」之後,加上「附和」就成為「隨聲附和」的成語。出現這句成語的文獻如宋.魏了翁〈直前奏六未喻及邪正二論〉:「人至於忠忱體國,真實任事,則圖惟國事之濟,言慮所終,事惟其是,而豈肯隨聲附和,以僥倖萬一乎!」
喘月吳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吳牛喘月」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水牛原產於長江、淮水流域一帶,生性怕熱,所以夏天時喜歡泡在水中或待在樹蔭下休息。因為太陽的熱力實在太過強烈,水牛深受其苦,因此有時在晚上看見月亮,誤以為是太陽已經出來,氣溫又要升高,而被嚇得氣喘吁吁。所以在漢代應劭的《風俗演義.佚文》中便有「吳牛望月則喘」之語。後來「吳牛喘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見到曾受其害的類似事物而過分害怕驚懼。也用來形容天氣酷熱。在《世說新語》中有一個關於「吳牛喘月」的故事。晉武帝的臣子滿奮很怕冷,有一次他看到琉璃窗外頭的寒冷景象,即使知道琉璃窗很厚實,不會透風,仍不由得打起寒顫。武帝看到了就笑他,滿奮便很不好...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