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里巷的門。《周禮.地官.鄉大夫》:「國有大故,則令民各守其閭,以待政令。」
十全十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全十美」的全、美都具有圓滿的意思,而「十」是數目之足,所以「十全十美」就可用來比喻圓滿美好毫無缺陷的境界。這句成語的「十全」早見用於《周禮》。《周禮》一書相傳為周公所撰,內容記錄周朝官制。其載述「醫師」一職「掌醫之政令」,平日負責蒐集藥物,為傷病者治療,每年年終,則有稽核人員視其績效以訂出應得的俸祿。績效等級以「十全為上」,也就是:治療十個人,十個都能痊癒,為最佳;十個人中,只有兩個人無法痊癒,為其次;有三個人無法痊癒,為再其次;若有四個人無法痊癒,便為下等。後來「十全十美」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
苛政猛於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出《禮記.檀弓下》:「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意為煩苛酷虐的政令比老虎還凶猛可怕。唐.柳宗元〈捕蛇者說〉:「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
各自為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代,宋、鄭兩國交戰,宋國主帥華元因宰羊犒賞三軍時,獨獨漏掉車夫羊斟,使羊斟懷恨在心,故意使華元被俘,導致宋國戰敗的故事。比喻各依自己的主張行事。《三國志.卷六二.吳書.胡綜傳》:「諸將專威於外,各自為政,莫或同心。」亦比喻政令不統一。
改弦更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注解〕 (1) 更張:調整琴弦,重新張設。 (2) 鼓:彈奏。 (3) 更化:改舊換新。指政令教化的改革。
野心勃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主術》:「故有野心者,不可借便勢;有愚質者,不可與利器。」「勃勃」見於《淮南子.時則》,文章中提及政令法度應配合天地四時,順天而行。法令制度的運行,要權衡輕重緩急,恰當的平衡人民收入,以接濟窮困的人,如此一來,政情必是「勃勃揚揚」,旺盛清和,仁德施行,萬物生長茂盛、五穀豐饒,國家昌盛富足。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野心勃勃」,用來形容狂妄非分之心或企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侵逼、欺侮。通「凌」。《管子.權修》:「上下淩節,而求百姓之尊主政令,不可得也。」《史記.卷一二四.游俠傳.序》:「豪暴侵淩孤弱,恣欲自快,游俠亦醜之。」
舉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措施。《荀子.榮辱》:「政令法,舉措時,聽斷公。」漢.王充《論衡.逢遇》:「武王誅殘,太公討暴,同濁皆麤,舉措均齊,此其所以為遇者也。」
度量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衡量長短、容積、輕重的總稱。[例]秦始皇為使政令通行全國,在執政之初即統一全國的度量衡、車軌寬度及文字等。
知難而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朝。當時,中軍副將先縠(ㄏㄨˊ)不同意,主張追擊楚軍,上軍主將士會勸他說:「一個國家若是德行、刑罰、政令、事務、典章、禮儀都具備,那就不應與他為敵。楚國現在正是這樣,我們如何能與他為敵?何況,看到有可乘之機就前進,看到形勢不利就先退卻,如此才是用兵之道啊!」士會的這番話,其中也用到「知難而退」一語,在《左傳》的這兩個篇章裡,此語所表述的都是一種戰略運用。後來「知難而退」則被用來泛指行事遇到困難退縮不前或應伺機退卻。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