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960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正直不貪、有節操。如:「清廉」、「廉潔」。《莊子.讓王》:「人犯其難,我享其利,非廉也。」唐.姚合〈新昌里〉詩:「近貧日益廉,近富日益貪。」
鑽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深入研究。[例]她不斷鑽研繪畫技巧,因此畫風日益高明。
論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 (書)|大學》、《論語》、《孟子 (四書)|孟子》、《中庸》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今本《論語》是西漢末年張禹 (西漢)|張禹以《魯論》為主,結合《齊論》編成,共20篇,約1萬2千字。魏崧《壹是紀始》作“論語一萬二千七百字”。黃侃《手批白文十三經提要》說:“鄭耕老作一萬三(一作二)千七百字,歐陽公作一萬一千七百五字。阮元校勘的《十三經注疏》本統計是一萬二千七百字,此和鄭耕老所說相同。”錢穆在《孔子與論語》一書說“其總字數,不出一萬六千四百多字。”目錄1 爭議2 參見3 參考文獻4 外部鏈接5 以...
當務之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前迫切需要處理的事。語本《孟子.盡心上》。[例]目前市政建設的當務之急,在改善日益嚴重的交通問題。
若無其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轉入浙江巡撫王有齡幕,為理糧事。同治初以獻所儲糧穀作軍餉,受左宗棠賞識,擔任總理糧臺。得其支持,貿易日益發達,遂富甲天下。左宗棠西征,胡為之盡力籌措軍餉,借中外款項達一千二百餘萬兩,購運西洋軍火,被破格賞穿黃馬掛。所辦阜康錢莊除杭、滬外,各省均有分號,又在杭廣設胡慶餘堂藥鋪。後以經營絲繭出口,與外商競爭失敗,破產,被革職治罪,憂懼而死。 (2) 商酌:商量斟酌。
尊王攘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國,需索貢獻,徵調力役,目的無非加緊控制,以增強本身實力,顯然遠離封建精神。霸主以及一些強大的諸侯日益擴張,小國國力不斷減弱,甚至為大國併減。強凌弱,眾暴寡的現象,多少標示著封建體制的崩壞以是大局所趨,難以挽回了。 攘夷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是齊桓公,他得到管仲的輔佐,建立霸業,其中以「攘夷」最有意義。「夷」代表戎、狄、蠻、夷,泛指文化水準低淺,生活狀態落後的人們。他們散居在諸侯各國附近尚未開發的地區,對於封建各國都是嚴重威脅。夷狄之中,又以地處荊蠻的楚力量最強。楚人起於南方,活動於苗蠻文化與中原文化交匯的地區,他們保存...
資訊科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資訊科技的應用包括電腦硬體和軟體,網路和通訊技術,應用軟體開發工具等。電腦和網際網路的普及以來,人們日益普遍的使用電腦來生產、處理、交換和傳播各種形式的資訊(如書籍、商業檔案、報刊、唱片、電影、電視節目、語音、圖形、影像等)。在企業,學校和其它組織中,資訊科技體系結構是一個為達成戰略標的而採用和發展資訊科技的綜合結構。它包括管理和技術的成分。其管理成分包括使命、職能與資訊需求、系統配置、和資訊流程;技術成分包括用於實作管理體系結構的資訊科技標準、規則等。由於電腦是資訊管理的中心,電腦部門通常被稱為「資訊科技部門」。有些公...
七個習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7.持續更新sharpen the saw:它是平衡的自我更新原則,個人能夠在身心靈和情感方面,不斷日益精進,強化自己能力,有了持續更新習慣,更有助於其他六個習慣的完成。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七個習慣英文關鍵字:7 habits 參考資料吳清山、林天祐/著。教育e辭書,2008年1月初版,頁14-15。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後來居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上默然。有閒,黯罷,上曰:「人果不可以無學,觀黯之言也日益甚。」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淮南子.繆稱》。 (2) 黯:汲黯,字長孺,西漢濮陽人,生卒年不詳。性剛直,守節死義,直言極諫,甚為武帝所敬憚。 (3) 褊心:心胸狹窄,且性情急躁。褊,音ㄅ|ㄢˇ。 (4) 望:怨恨。 (5) 上:皇帝。此指漢武帝。〔參考資料〕 《淮南子.繆稱》老子學商容,見舌而知守柔矣;列子學壺子,觀景柱而知持後矣。故聖人不為物先,而常制之其類,若積薪樵,後者在上。人以義愛,以黨群,以群強,是故德之所施者博,則威之所行者遠,義之所加者淺,則武之制者小矣。
夷夏觀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主體的周朝的主要威脅﹐最後以犬戎族為主的西部民族滅了西周。這對華夏族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隨著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夷夏之防的理論便應運而生。夷夏之防開始有反侵略﹑禦外侮的含義﹐隨著民族矛盾的激化和民族仇恨的增長﹐逐漸添加了一些大漢族主義的內容﹐如認為夷夏種屬不同﹐先天就有優劣之分。在《國語‧周語中》不是將戎狄罵作“豺狼”﹐就是誣稱他們為“禽獸”﹐根本不把戎狄當作人﹐主張夷夏不通婚﹐不通禮﹔或則認為戎狄與華夏雖然本來是一家。但由於戎狄的祖先不遵守禮義﹐犯了罪﹐被流放到邊疆﹐形成戎狄之族﹐至今也沒有變好(《國語‧周語上》)。這兩...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