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3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除舊布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去除舊的,建立新的。《左傳.昭公十七年》:「申須曰:『慧所以除舊布新也。』」《隋書.卷五七.薛道衡傳》:「懸政教於魏闕,朝群后於明堂,除舊布新,移風易俗。」也作「除舊更新」。
韋應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結和樂生。壯士有仇未得報,  拔劍欲去憤已平,夜寒酒多愁遽明。 驪山行  君不見開元至化垂衣裳,厭坐明堂朝萬方。  訪道靈山降聖祖,沐浴華池集百祥。千乘萬騎被原野,  雲霞草木相輝光。禁仗圍山曉霜切,離宮積翠夜漏長。  玉階寂歷朝無事,碧樹萎蕤寒更芳。三清小鳥傳仙語,  九華真人奉瓊漿。下元昧爽漏恒秩,登山朝禮玄元室。  翠華稍隱天半雲,丹閣光明海中日。羽旗旄節憩瑤台,  清絲妙管從空來。萬井九衢皆仰望,彩雲白鶴方徘徊。  憑高覽古嗟寰宇,造化茫茫思悠哉。秦川八水長繚繞,  漢氏五陵空崔嵬。乃言聖祖奉丹經,以年為日億萬齡...
國立曾文農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至八十二年元月代理校務,他發揮領導能力,和諧師生、激勵師生,一切校務正常化發展。八十二年二月一日,何明堂校長接掌本校,全心全力綠化校園,提昇全校師生的精神領域,並鼓舞師生士氣,期使教與學能臻理想的境界。九十年二月一日王增築校長接接掌本校,以一、五育並重,適性發展。二、推動社會教育,學校社區雙贏。三、溫和漸進,適才適所。四、研究創新,著重績效 的辦學理念積極轉型為綜合高中。94年2月,林淑娥校長接任,林校長辦學經驗豐富,到任後積極營造健康、和諧的校園,加強生活教;提高升學率與證照通過率。並爭取經費,興建教學大樓,帶動本校另...
禮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儒學經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學生及戰國 (中國)|戰國時期儒學學者的作品。漢朝學者戴德將漢初劉向收集的130篇綜合簡化,一共得85篇,稱為《大戴禮記》,後來其姪戴聖又將「大戴禮記」簡化刪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樂記》,一共49篇,稱為《小戴禮記》。「大戴禮記」至隋、唐時期已散逸大半,現僅留傳39篇,而「小戴禮記」則成為今日通行的《禮記》皮錫瑞《經學通論·三禮》:“ 漢 所謂《禮》,即今十七篇之《儀禮》,而 漢 不名《儀禮》,專主經言,則曰《禮經》,合記而言,則曰《禮記》。 許慎 、 盧植 ...
沆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露水,半夜的水氣。[例]吸沆瀣之精英,黜滋味之馨香。(唐.李白〈明堂賦〉)
制禮作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制定禮樂,泛指國家文物制度的制定。《禮記.明堂位》:「朝諸侯於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儒林外史》第三四回:「遲先生有制禮作樂之才,乃是南邦名宿。」
依樣葫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堂之署」四字,後遂用玉堂代稱翰林院。〔參考資料〕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四》胡衛、盧祖臯在翰苑,草明堂赦文云,「江淮盡掃於胡塵」。太學諸生嘲之曰:「胡塵已被江淮掃,卻道江淮盡掃於。」又曰:「傳語胡、盧兩學士,不如依樣畫胡盧。」端平初,患代言乏人,乃略更其制,出題明注出何書,仍許上請,中選者堂除教官。然名實既輕,習者亦少。另可參考:宋.釋文瑩《續湘山野錄》
赤地千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薉、貉、朝鮮,廓地斥境,立郡縣,百蠻率服,款塞自至,珍貢陳於宗廟;協音律,造樂歌,薦上帝,封太山,立明堂,改正朔,易服色;明開聖緒,尊賢顯功,興滅繼絕,褒周之後;備天地之禮,廣道術之路。上天報況,符瑞並應,寶鼎出,白麟獲,海效鉅魚,神人並見,山稱萬歲。功德茂盛,不能盡宣,而廟樂未稱,朕甚悼焉。其與列侯、二千石、博士議。」於是群臣大議廷中,皆曰:「宜如詔書。」長信少府勝獨曰:「武帝1>雖有攘2>四夷3>廣土斥境4>之功,然多殺士眾,竭民財力,奢泰5>亡度6>,天下虛耗,百姓流離,物故者半。蝗蟲大起,赤地數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積至今未復。亡7>德澤於民,不宜為立廟樂8>。」公卿共難勝曰:「此詔書也...
分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占星家為了藉星象來觀察地面州國的吉凶,所以將天上的星宿分別指配於地上的州國,使其互相對應,即云某星宿為某州國的分野或某地是某星宿的分野。《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承明堂於少陽,昭列顯於奎之分野。」《三國演義》第七回:「以分野度之,當應在孫堅。」
明德惟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示唯有盛德才是真正的芬芳。《書經.君陳》:「至德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樂府詩集.卷三.郊廟歌辭三.北齊明堂樂歌.昭夏樂》:「五方來格,一人多祉。明德惟馨,於穆不已。」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