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6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70.377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真偽不明。「暗」文獻異文作「闇」。漢.王充《論衡.謝短》:「上古久遠,其事闇,故經不載而師不說也。」
2.隱蔽、曖。《清平山堂話本.刎頸鴛鴦會》:「朱秉中因見其夫不在,乘機去這婦人家賀節,留飲了三五盃,意欲作些暗之事。」也指隱蔽、曖的事。元.鄭廷玉《後庭花》第三折:「這樁事其中必有暗,你與我仔細究問,多因是我夫人做下違條犯法也。」《三國演義》第三回:「今雖奉詔,中間多有暗。」
3.愚。亦指愚的人。《國語.鄭語》:「今王棄高明昭顯,而好讒慝暗。」《三國志平話》卷下:「劉璋暗,奸臣弄權。」
4.幽暗不明。三國魏.曹植〈文帝誄〉:「三辰暗,大行光之。」唐.韓愈〈祭湘君夫人文〉:「伏以祠宇毀頓,憑附之質,丹青之飾,暗不圭,不稱靈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昏暗不明。《楚辭.屈原.九章.懷沙》:「進路北次兮,日其將暮。」
2.渺茫。北周.庾信〈小園賦〉:「諒天造兮,嗟生民兮渾渾。」
3.深思。《書經.秦誓》:「我皇多有之,我思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謂修行者將心集中在一點的狀況。為胡語音譯。基本上和把心保持在無散亂或靜止的境界相似。《成實論》卷一二:「今當論三。問曰:『三何等相?』答曰:『心住一處是三相。』」也作「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
2.訣要、竅門。《宋史.卷三四四.李之純傳》:「之儀能為文,尤工尺牘,軾謂入刀筆三。」《紅樓夢》第四八回:「既是這樣,也不用看詩。會心處不在多。聽你說了兩句,可知三你已得了。」
一行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修行者的一種修行境界。修行者先是專心唸一佛名,然後是生起諸佛的心境,進而知道離心無佛,將心繫緣法界,安住在一切平等,沒有障礙,沒有形相的襌定境界。《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下》:「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
旦晨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不亮即起床。語出《晉書.卷九.簡文帝紀》:「或白首戎陣,忠勞未敘,或行役彌久,儋石靡儲,何嘗不旦晨興,夜分忘寢。」後比喻勤奮勞動或憂心忡忡難以入眠。
謾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欺騙天地。比喻著良心,隱瞞事實或以謊言騙人。金.馬鈺〈滿庭芳.行屍走骨〉詞:「鎮日謾天地,不顧神明。」也作「地謾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將明未明之時。《文選.左思.吳都賦》:「唱櫂轉轂,旦永日。」南朝齊.謝朓〈落日悵望〉詩:「旦多紛喧,日晏未遑舍。」
得其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妙處、訣竅。得其三形容對某事或某物不僅洞察其精義,而且造詣深湛。《鏡花緣》第一七回:「大賢天資穎悟,自能得其三。」
瞞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著良心做自己不願做的事。元.武漢臣《老生兒》第一折:「往常我瞞心己,信口胡開。把神佛毀謗,將僧道搶白。」也作「己瞞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幽暗不可知。晉.陶淵明〈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詩:「天道幽且遠,鬼神茫然。」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宗經》:「書實記言,而訓詁茫,通乎爾雅,則文意曉然。」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