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於作詩格律的一種主張。即作詩時,除每一句最末字外,詩句中的奇數字不一定要符合平仄,但偶數字則必須嚴格要求符合平仄。《紅樓夢》第四八回:「怪道我常弄一本舊詩偷空兒看一兩首,又有對的極工的,又有不對的,又聽見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詩上,亦有順的,亦有二四六上錯了的,所以天天疑惑。」
沈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詩歌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對於聲律論,沈約曾說:「自騷人以來,此祕未睹」,它確實引起了人們對詩歌格律和音樂美的普遍重視,其功績是不可抹煞的。沈約所撰寫的《宋書‧謝靈運傳論》,也是古代文學批評史上一篇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著述。另外,他還提出了「以情緯文,以文被質」的觀點,主張文學作品應該情文互用,做到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著作著作大多亡佚,今僅存《宋書》。明人輯有《沈約侯集》。 評價(資料取自於網路)
戴望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情調」。他早年詩歌形式上的傳統傾向還表現在段式上,如多用四行段,其次是三行段。1928年8月,他作的格律詩《雨巷》在《小說月報》發表。詩中寫道:「撐著油紙傘,獨自/徬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葉聖陶在編髮這首詩時,稱許他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戴望舒本來是同情左翼思潮的,但他從不隨聲附和多數人的說法,寧願背負罵名,也要堅持自己的見解。就在左翼文藝大張旗鼓爭辨「國防文學」的時候,他因為對「國防詩歌」的不滿,從維護詩歌藝術品位出發,不惜站到了與左翼對立的位置上。...
曲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元、明以來各種曲調的名稱。如〈山坡羊〉、〈折桂令〉等。[例]填寫曲詞要根據曲牌規定的格律,不能任意更動。
拗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體詩中不合格律的句子。拗有大拗與小拗之別,小拗可不救,若犯孤平與二四六之大拗則非救不可。
林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統」的詩人。 評價林泠早期的詩風優美而婉約,感情真摯而深刻,體裁自然而秀麗,楊牧曾如此評介她的詩:「格律排比並不刻意經營,概以有機型式詠歎進行,臻於完成,然而她於意象的發展,譬喻的相關性,和象徵技巧的圓融,卻永遠孜孜緊扣,一絲不苟。」詩人早慧,寫作年齡極早,與白萩同被譽為天才詩人。覃子豪批評林泠早期詩作「純任自然,毫無造作的痕跡,詩句像提煉過了的口語,內容深刻,情感凝鑄,甚至帶一點兒冷峻」。羅行認為她的詩,給予人「純真質樸的感受」,有著渾然天成的「清新雋永的意境和興味」。9502123駱彥伶編輯
周邦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少年遊.感舊) 影響周邦彥以宮廷詞人地位,審音協律,注重工雅,好用典故,成為格律詞派的建立者。到了南宋的姜夔、史達祖、吳文英、王沂孫、張炎、周密諸人,都是繼承周的道路,盡雕琢刻畫的能事,向形式方面追求,造成格律詞派大盛的局面。
沈佺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靡,陳宮體詩風。 評價初唐時期的沈佺期是一位偉大的詩律家兼詩人,與宋之問齊名的他,兩人確立了近體詩的格律,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有著劃時代的貢獻,堪稱詩壇宗師。其在我國文學史上作出了很大貢獻,近體詩是在沈全期手中定型的。 可以說,没有沈佺期,唐詩就無法其應有的高峰。沈佺期的詩作,有一部分是奉和應制之作,自述詩,山水詩,戰爭詩占足大部分。應制的作品,也不完全是內容空虛、格調低下的。一些描寫人們對戰爭的厭倦,對親人的思念的詩更值得我們一讀。其詩句:「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白照流黃。」,情景交融,...
劉大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質給引進散文理論中。於是促成了散文的詩化及藝術化。這種「詩文互通」的理論,對於姚鼐所提倡的「神理氣味格律聲色」之論,與陰陽剛柔之說,有開啟的作用。 評價海峰古文,宗師方苞義法,清通雅節又不失其雄奇絢爛,頗富有詩意與文采。尤其波蘭之壯闊,音節之鏗鏘,皆非方苞所能及。(資料選自網路)
郭沫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風格,無論是表達內容、章法形式、語言特色等方面都有了不同於中國舊體詩的改革性創新。詩作完全放棄了中國格律詩的規則,在行數、每一行的字數和韻律上,都無拘無束,任憑作者的情感自由發洩,大量使用驚歎號和反復句,將詩人青春澎湃、渴望反叛的浪漫主義激情,發揮得淋漓盡致。其中的《匪徒頌》、《天狗》、《地球,我的母親》和《鳳凰涅磐》,發表時都引起不同程度的震動,傳誦一時。由於這是「新文學運動」興起以後的第一部能引起讀者廣泛注意的自由體詩集,郭沫若也就因此被推許為中國現代詩歌的第一人。 參考資料 郭沫若:《沫若自傳》第一至四卷,生活、...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