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63.848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同舟而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乘一條船,合力渡河。語出《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後比喻同心協力,戰勝困難,共圖解救。《後漢書.卷四三.朱暉傳》:「共輿而馳,同舟而濟,輿傾舟覆,患實共之。」也作「同舟共濟」、「同船濟水」。
吞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淹沒。如:「古代濟水獨流入海的河道,早被黃河吞沒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河川名。發源於大陸地區河南省,為濟水上源。
濠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莊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橋上辯論魚樂的故事。見《莊子.秋水》。後以濠梁比喻隱士悠然自得的出世思想。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濟水注》:「目對魚鳥,水木明瑟,可謂濠梁之性,物我無違矣。」宋.張矩〈應天長.岸容浣錦〉詞:「濠梁興,歸未愜。記舊伴、袖攜留摺。指魚水,總是心期,休怨三疊。」
大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酷寒、極寒。《吳子.料敵》:「一曰疾風大寒,早興寤遷,剖冰濟水,不憚艱難。」
勢如劈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齊七十餘城,封昌國君。 (9) 濟西一戰:指戰國時,樂毅率燕、趙、楚、韓、魏五國兵伐齊,大敗齊軍於濟水西岸,齊泯王亡走莒城。樂毅趁勢攻入齊國首都臨淄,總計攻下七十餘城。 (10) 并:通「併」,兼併。 (11) 齊:國名,戰國七雄之一。故址在於今山東省北部、河北省東南部一帶。周武王封姜太公於此,傳至戰國時,君位被權臣田氏篡奪。後為秦國所滅。 (12) 迎刃而解:比喻事情很容易解決。見「迎刃而解」。 (13) 指授:指點傳授。 (14) 徑造:直接進攻。徑,通「逕」,直接。造,至。 (15) 秣陵:地約當今南京市附近,三國吳孫權於漢獻帝建安十年得秣陵,改名為建業。西晉統一後,則又恢...
顧小失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貪小失大」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根據《呂氏春秋.慎大覽.權勳》的記載:戰國時代,燕將樂毅率領五國(燕、秦、韓、魏、趙)的軍隊攻打齊國,齊王派觸子領軍迎戰於濟水之上。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觸子深感為難,齊王卻出言羞辱威脅以逼使他出戰。結果觸子雖然勉強出戰,卻故意使齊軍敗北,而他自己就乘機逃得無影無蹤。後來齊國的另一將軍達子又率領殘兵,駐守在國都城門,為了激勵士氣,只好向齊王請求賞金,齊王不但不給,還把他怒罵一頓。這一來,達子與燕軍交戰,當然大敗,不但達子陣亡,齊王也逃到莒邑。燕軍追入城門,就趁勢把齊國金庫所藏的金子掠奪一空,這就是「貪於小利以失大利」的好例子。後來「貪小失大」這句成語就...
刃迎縷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齊七十餘城,封昌國君。 (9) 濟西一戰:指戰國時,樂毅率燕、趙、楚、韓、魏五國兵伐齊,大敗齊軍於濟水西岸,齊泯王亡走莒城。樂毅趁勢攻入齊國首都臨淄,總計攻下七十餘城。 (10) 并:通「併」,兼併。 (11) 齊:國名,戰國七雄之一。故址在於今山東省北部、河北省東南部一帶。周武王封姜太公於此,傳至戰國時,君位被權臣田氏篡奪。後為秦國所滅。 (12) 破竹:剖開竹子。 (13) 指授:指點傳授。 (14) 徑造:直接進攻。徑,通「逕」,直接。造,至。 (15) 秣陵:地約當在今南京市附近,三國吳孫權於漢獻帝建安十年得秣陵,改名為建業。 (16) 束手:無計可施,無法抵抗。
水木明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林木泉水優美的景緻。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濟水注》:「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負日俯仰,目對魚鳥,水木明瑟。」
大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大規模的聚合集會。《書經.泰誓上》:「惟十有三年春,大會于孟津。」《後漢書.卷一一.劉玄傳》:「二月辛巳,設壇場於濟水上沙中,陳兵大會。」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