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6.941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吐谷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今大陸地區青海北部、新疆東南部。其祖先本遼東鮮卑種,西晉時酋帥庶長子吐谷渾率領部分族人遷至隴西,在今青海省以西及四川松藩之地。後勢力漸大,唐太宗時曾命李靖等討伐,國主敗亡其子遂降唐,受封為西平郡王。至高宗時敗亡於吐番。信奉多神及佛教。以遊牧為業。其受漢文化影響較深,政權組織多仿中原王朝官制。
部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人民聚居的地方。
世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決,不需外求。 結構田莊是生產發達,經濟繁榮的產物,西漢已經出現,東漢大為增加。ㄧ般來說,田莊是宗族聚居,主人就是宗族領袖,勞動者是與田莊主人同族的農民已及徒附、賓客、部曲和奴婢。徒附指破產的族外農民,有時候也只族內農民;賓客是指依附主人的食客,在主人家供役;部曲指私人武力,多由徒附和賓客組成;奴婢或僮僕主要擔任手工業勞動和家務勞役,當然也有從事農業生產的。這些人顯然脫離了國家的編戶,成為田莊主人手下的成員。由於田莊是一個比較有組織的生產單位,不論是生產工具、技術與規劃各方面較自耕農優,自耕農難以抗衡,破產後只得投奔田莊...
農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農民聚居的村落。如:「為解決農村人口大量外流,勞力資源不足的問題,農業機械化勢在必行。」
客家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晉五胡亂華之際,原居山西、陝西、河南、安徽一帶的居民,因女真人、蒙古人的入侵,集體向南遷移,在開墾江南的過程中,常和土著發生衝突,於是地方政府將原先居住的畬、傜等土著稱為「主籍」,從北方遷來的漢人通稱為「客籍」,這種主、客的區別,就是現在客家名稱的由來。客家人多分布於福建、江西、湖南、廣東交界的地區,以及廣西、四川若干縣,今臺灣屏東、高雄、新竹、苗栗等縣居民由廣東遷來的,也稱為「客家人」。客家人在聚居地區保持自己的習俗傳統,勤勞積極,山歌別具風格,語言中保留大量漢語音韻。
肩摩踵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 臨淄:齊國首都。故址在今山東省淄博市。 (3) 三百閭:三百個里巷,指人口眾多。閭,泛指民戶聚居的里巷。 (4) 張袂成陰:張開衣袖可以遮蔽陽光,形成陰天。比喻人數眾多。袂,音ㄇㄟˋ,衣袖。陰,音|ㄣ,陽光照不到的地方。 (5) 揮汗成雨:揮灑汗水成雨。比喻人數眾多。見「揮汗成雨」 (6) 比肩繼踵:肩並著肩,腳接著腳。形容人多而擁擠。比,音ㄅ|ˋ,緊靠、相並。踵,腳後跟。
摩肩繼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 臨淄:齊國首都。故址在今山東省淄博市。 (3) 三百閭:三百個里巷,指人口眾多。閭,泛指民戶聚居的里巷。 (4) 張袂成陰:張開衣袖可以遮蔽陽光,形成陰天。比喻人數眾多。袂,音ㄇㄟˋ,衣袖。陰,音|ㄣ,陽光照不到的地方。 (5) 揮汗成雨:揮灑汗水成雨。比喻人數眾多。見「揮汗成雨」 (6) 比肩繼踵:肩並著肩,腳接著腳。形容人多而擁擠。比,音ㄅ|ˋ,緊靠、相並。踵,腳後跟。
擺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分布於大陸地區雲南西南部瀾滄江、李仙江、元江、瑞麗江、大金沙江各流域,以舊車里土司為聚居中心。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原有幾種文字。水擺夷以農耕為生計,其他則農耕、漁獵、畜牧兼營。自稱為「泰」。也稱為「伯彞」。即今稱為「傣族」。參見「傣族」條。
邵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其居住制以父居至為常,但近年由於養女招贅之風氣盛行,因此也有型母居制的。(註一P.60) 成年禮聚居於日月潭的邵族人,其成年禮依然保持著尚武鬥勇的古風。男子從十八歲至五十歲都要接受水戰訓練,成年禮也是在仿真水戰的緊鑼密鼓聲中揭幕的。(註二P.129) 祖靈籃信仰祖靈籃信仰是邵族的特色信仰,祖靈籃(竹籃或藤籃)中供奉祖先的衣物、飾物等,日日焚香祭拜,祈求祖靈賜幅保祐家人平安。目前邵族共有七個姓氏,豐年祭祖時,先生媽(部落裡的女巫)會先念一段祝禱文,然後按照每一家的祖靈籃,一一念出這些祖先的姓名,形同邀請這些祖先參加豐年...
河姆渡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考古人員,隨後當局立即成立挖掘小組前往餘姚一地進行探究,而後經過專家的探究,推斷此地可能為古人類所聚居之村落。後續亦在附近發現三個灰坑、十一座墓坑及大量石器和陶片等,由此考古專家初步研判此應該屬於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經持續的挖掘後,在黑褐色的土層中閃現剎那的金黃色,而後與空氣接觸隨即轉為泥色,此即為炭化的稻穀遺存,其上榖殼隆脈仍清晰可辨,由此確立河姆渡文化的存在。(註2) 河姆渡文化的特色在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穀大部份被歸類為人工栽培的秈稻,此一發現反駁了過去中國心石器時代考古史上「有梗無秈」的說法,而且同時證明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