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21.877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攘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排斥外夷。元.劉壎《隱居通議.卷二○.文章八》:「而薦紳先生方且雍雍然,峩峩然,交誦致知格物之微言,深贊攘夷復土之偉畫。」
生之謂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的預設,並指出其工夫論與人性論亦有著互相建構的關係。張載強調由虛心得禮來變化氣質,而陽明則藉由格物致知以成德,二者的變化氣質工夫都有著濃厚的宇宙性,本文亦指出張載、陽明變化氣質的結果與孟子相近,皆是一種冥契的經驗;程頤藉由居敬、窮理與養氣以與天理本性合一,但其變化氣質工夫仍是個體性的;王廷相雖然亦有變化氣質之說,但其在工夫論上十分薄弱,因為其學問基本上是理論的辯難而非成德之學,而其他的元氣論者亦不免有此情形。生之謂性從古至今仍有不同的看法,但似乎有互補的現象。
許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年3月23日)去世,享年七十三歲。=著作=其著作多收於《魯齊遺書》。=思想觀點=以朱子言為師,窮理致知、反躬踐實,以小學四書為修己教人方法,不尚文辭,務敦實行,使人知有聖賢之學,著重於實踐理論,與朱熹重於闡釋理論不同。=評價=主要業績是奠定元朝國子學基礎,和闡揚程朱學說。不少元代人推崇他是朱熹的繼承者。=資料來源=《中國歷代斯思想家十二》台灣商務印書館http://zh.wikipedia.org/wiki/许衡
榕壇問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明黃道周撰,十八卷,為里居講學之作。其旨以致知明善為宗,而不盡作性命空談。
混融貫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由理生出陰陽萬物。但是人不是生而了解理,為了窮究此天地之理,朱熹提出「格物致知」,即透過對事物的研究觀察,才能獲得「理」,讀書正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當時有人認為朱熹的治學方法太過繁瑣,且天地之理何其龐雜,怎麼可能完全窮盡?於是他們認為應該擺脫這些繁瑣的知識,將一切的法則與行為視為心性的呈現。朱熹對此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在〈答姜叔權書〉一文中說到:認為一個學者必須先有紮實的學術基礎後,才能夠舉出一例就通曉其他各事,並且將所學到的知識加以融合、貫穿,最後獲得全面的領會。如果沒有打好學問的基礎,只一味地思考,就希望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通常都會流於空想而不切實際。後來原文中...
馬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1)三國蜀漢臣,字季常,宜城(今安徽省懷寧縣)人,眉中有白毛,兄弟五人中以良最有才名。劉備稱帝後,以良為侍中,後追隨劉備征吳遇害。(2)(西元1840~1939)原名馬志德,字相伯,江蘇鎮江人。世奉天主教。曾任駐日本神戶、長崎領事。在上海創立震旦學院,繼創復旦公學,任校長。民國後曾代理北京大學校長、國民政府委員。著有《拉丁文通》、《致知淺說》、《法文關鍵》等。
三綱八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綱指〈大學〉中「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三綱領;八目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
添枝接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故意誇大渲染,添上原來沒有的內容。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五一.答黃子耕.之四》:「格物致知只是窮理,聖賢欲為學者說盡曲折,故又立此名字。今人反為名字所惑,生出重重障礙,添枝接葉無有了期。」也作「添枝加葉」、「有枝添葉」。
好高務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好高騖遠」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史.卷四二七.道學列傳一.程顥》顥資性過人,充養有道,和粹之氣,盎於面背,門人交友從之數十年,亦未嘗見其忿厲之容。……教人自致知至於知止,誠意至於平天下,洒掃應對至於窮理盡性,循循有序。病1>學者厭卑近而騖2>高遠,卒3>無成焉。 〔注解〕 (1) 病:憂慮。 (2) 騖:音ㄨˋ,追求、從事。 (2) 卒:終究。
格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窮究事物的道理來推求新的知識。參見「格物致知」條。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