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70.5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嚮壁虛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向壁虛造」。見「向壁虛造」條。01.清.譚嗣同〈致劉淞芙書〉:「彼國作者必考證今古,然後下筆,非若今之嚮壁虛造,苟然而已也。」02.清.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五.楊用修杜撰李後主詞》:「即詞境詞格亦與之俱高。雖重光復起,宜無間然。或猶譏其嚮壁虛造,寧非固歟。」
百日維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末自甲午戰敗後,中國朝野有志之士便提倡維新變法,其領導人物康有為以著書立論,發行中外公報主張變法,亦曾數次上書德宗,要求改革。其學生梁啟超則於上海主編時務報,鼓吹變法圖強。至清光緒二十四年(西元1898)德宗下詔變法,以康有為、譚嗣同等人推行新政。但以慈禧太后為主的守舊派反對變法,於是發動政變,德宗被幽禁,康、梁逃亡日本。因歷時僅一百零三天,故稱為「百日維新」。又因是年為戊戌年,故稱為「戊戌變法」。
高唱入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歌聲響亮,高入雲霄。語本《西京雜記》卷一:「高帝戚夫人善鼓瑟擊筑,……歌出塞、入塞、望歸之曲,侍婦數百皆習之,後宮齊首高唱,聲入雲霄。」後亦形容文辭、聲調激越高昂。清.譚嗣同〈致劉淞芙書〉:「拔起千仞,高唱入雲,瑕隙尚不易見。」
涇渭斯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濁不相雜的說法,然而古時對於涇、渭二河的清濁,一直存在兩種說法,一說涇清渭濁,一說涇濁渭清。清末學者譚嗣同對此做過仔細的觀察,認為河水的清濁,是隨著季節時序而改變的,他在《石菊影廬筆識.學篇》中說:「留心覘之,夏秋二水皆濁,冬春二水皆清,合流處亦隨時清濁,……豈可據為常清濁哉?」所以涇水和渭水的清、濁,並沒有一定,是隨著季節以及二河水位上升或乾枯而有所變化。後來「涇渭分明」就從《詩經》的「涇以渭濁,湜湜其沚」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彼此的區別非常清楚。
涇渭自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濁不相雜的說法,然而古時對於涇、渭二河的清濁,一直存在兩種說法,一說涇清渭濁,一說涇濁渭清。清末學者譚嗣同對此做過仔細的觀察,認為河水的清濁,是隨著季節時序而改變的,他在《石菊影廬筆識.學篇》中說:「留心覘之,夏秋二水皆濁,冬春二水皆清,合流處亦隨時清濁,……豈可據為常清濁哉?」所以涇水和渭水的清、濁,並沒有一定,是隨著季節以及二河水位上升或乾枯而有所變化。後來「涇渭分明」就從《詩經》的「涇以渭濁,湜湜其沚」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彼此的區別非常清楚。
蔡元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候,常說「尊民叛君,尊今叛古」的話;「物競」、「爭存」,更成為當時的口頭禪。梁啟超的高唱「破壞」,譚嗣同的「衝決網羅」,以及俞正燮「認識人樣」、「認識時代」等見解,在在都深印在他的腦海裏。同時他又吸收了十九世紀民主自由新思想,醞釀激盪,自不會再為忠君的舊觀念所束縛。 民國首任教育總長民國成立,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元培被任命為教育總長;臨時政府北遷後,仍蟬聯教育總長。這時,中國政體,已由專制改為民主,除舊佈新,一切草創;而各方對新教育的精神、制度與內容,頗多意見。元培既身負教育重任,於教育方針,不能不有所表示。...
力爭上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力爭上游」。見「力爭上游」條。01.清.譚嗣同〈上歐陽中鵠書〉:「學者何可不力爭上流,而甘讓人誕先登岸耶?」02.《花月痕》第二八回:「可憐秋痕這兩日,正為痴珠和他媽力爭上流時候,那裡曉得半天打下這個霹靂!」
叢矢之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眾矢之的」。見「眾矢之的」條。01.清.譚嗣同譚嗣同集.報貝元徵》:「今之原禍始者,必以合肥為叢矢之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谽岈:(1)山谷空曠。《廣韻.平聲.覃韻》:「谽岈,谷空。」唐.盧照鄰〈五悲文.悲昔遊〉:「當谽岈之洞壑,臨決咽之奔泉。」(2)中空。清.譚嗣同〈城南思舊銘並敘〉:「加北俗多忌,厝棺中野,雨日蝕漏,谽岈洞開。」(3)山勢險峻。唐.獨孤及〈招北客文〉:「其北則有劍山巉巉,天鑿之門,二壁谽岈,高岸嶙峋。」也作「㟏岈」。
六君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史稱品格、學識極為傑出的六位人物為「六君子」:(1)指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禮記.禮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2)宋代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陳師道、李薦,稱為「蘇門六君子」。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卷下.談藝.姑溪集》:「端叔在蘇門,名次六君子,……觀全集殊下秦、晁、張、陳遠甚,然其題跋自是勝場。」(3)宋寧宗時,右丞相趙汝愚被韓侂冑誣陷,太學生周端朝、張衜、徐範、蔣傳、林仲麟、楊宏中六人上書營救,遭摒斥,史稱「六君子」。見《宋史.卷四五五.忠義傳十.楊宏中傳》。(4)宋理宗時,殿中侍御史丁大全專權,蠻橫無理,太學生陳宜中、劉黻、黃鏞、林測祖、曾唯、陳宗六人上書批評,輿論界同聲響應,稱為「六君子」。見《宋史.卷四一八.陳宜中傳》。(5)明熹宗時,魏忠賢掌權,其人奸詐殘暴,御史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顧大章被陷害死於獄中,時人稱為「六君子」。後魏忠賢又逮捕周起元、繆昌期、周順昌、周宗建、黃尊素、李應昇六人,害死獄中,世人也稱為「六君子」。見《明史.卷三○五.宦官傳二.魏忠賢傳》。(6)清光緒時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因變法被殺,時人稱為「戊戌六君子」。見《清史稿.卷四六四.李端棻等傳.論曰》。(7)民初,楊度、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等組籌安會,擁護袁世凱稱帝,稱為「籌安六君子」。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