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31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質問、責備。如:「非難」、「問難」、「責難」。《左傳.隱公元年》:「不言出奔,難之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北方方言。指斥責、責備。如:「這件事若讓媽媽知道又要嚷我了!」
手足無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有一段記載:衛靈公死後,衛人立蒯聵(ㄎㄨㄞˇ ㄎㄨㄟˋ)之子輒,是為出公。這一年六月,趙鞅將蒯聵納於衛國的戚地,與輒對立。直到出公五年,衛君輒始終違抗父親蒯聵,諸侯們屢次以這件事責備衛國。這時孔子門人子路等多在衛國任職,衛君輒想要請孔子主政。此刻蒯聵已在晉人的協助下回國,佔領了戚邑,父子相峙不下,盡失其應有的風度。在這種情形下,孔子自然不願為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君主效力。他向子路陳述「正名」的道理,說:「名分不正,所說的話就不合道理;說的話不合道理,事情就做不成;事情都做不成,當然安上治民的禮、移風易俗的樂就無法產生;禮樂不能產生,刑罰就因失去依據而不能輕重適中;刑罰...
危言聳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眴息千變,深恐各營散漫,貽誤事機。兄與弟肝膽至交,何敢危詞聳聽,實緣軍事日亟,不得不倚重龍驤,且自來責備之嚴每在賢者。前此欽奉上諭,十月皇太后六旬慶典,尚停點景誦經,臣下何敢不移孝作忠,以免為人指摘。用敢布其腹心,為此不情之請。可否俟防務稍鬆,再行回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責備、譴責。如:「口誅筆伐」。《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向別人說粗話、重話以示侮辱或責備。如:「責罵」、「叫罵」、「指桑罵槐」。《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西遊記》第二五回:「你偷吃了他的果子,就受他些氣兒,讓他罵幾句便也罷了,怎麼又推倒他的樹!」
直言不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直述其事,無所避諱。《兒女英雄傳》第三二回:「你既專誠問我,我便直言不諱。」《文明小史》第三七回:「慕政直言不諱責備他。」也作「正言不諱」。
過河拆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恥,遂移疾不出。 〔注解〕 (1) 普化:元朝治書侍御史,生卒年不詳。 (2) 誚:音ㄑ|ㄠˋ,責備、責怪。 (3) 有壬:即許有壬。元朝人,生卒年不詳。官至參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歸咎、責備。如:「歸罪」、「怪罪」。《左傳.莊公十一年》:「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孟子.滕文公下》:「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投射作用(Projecti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作弊,而且與自己比較有過之而無不及。“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屬於這種情況。此一機轉可以解釋:大肆責備、批評他人缺點或過錯的人,通常絲毫未覺察自己就有同樣的缺點。其實是潛意識裡恐懼他人發現自己的缺點,便「先下手為強」痛批他人。呼應俗諺中的「五十步笑百步」、「龜笑鱉無尾」。臨床心理上也發現病患總是疑心他人欲加害於己,卻是因為患者具有憎恨、仇視他人的念頭,但「恨」是違背超我道德良知監督的,因此將此念頭歸咎於他人,認為「別人先恨他」,那麼他恨別人便是理所當然。「因為他們恨我、想害我,所以我才這麼做」總比「不為什麼,我就是恨他...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