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9.353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應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隨聲應和。形容才思敏捷。《三國志.卷一九.魏書.陳思王植傳》:「每進見難問,應聲而對。」
鷹揚虎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十分威武。三國魏.應璩〈與侍郎曹長思書〉:「王肅以宿德顯授,何曾以後進見拔,皆鷹揚虎視,有萬里之望。」唐.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伏惟君侯貴而且賢,鷹揚虎視。」
霓裳羽衣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詞而成。   唐玄宗引《霓裳羽衣曲》為得意的作品,開始僅在宮廷表演,開元二十八年,楊玉環在華清池初次進見時,玄宗曾演奏《霓裳羽衣曲》以導引。當時,大臣張說《華清宮》云:「天闕沉沉夜未央,碧雲仙曲舞霓裳;一聲玉笛向空盡,月滿驪山宮漏長。」   《霓裳羽衣曲》在唐宮廷中倍受青睞,在盛唐時期的音樂舞蹈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唐玄宗親自教梨園弟子演奏,由宮女歌唱,用女藝人30人,每次10人。有關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詩中均有精彩描寫。由於《霓裳羽衣曲》樂調優美,構思精妙,以後各藩鎮也紛紛排演此曲,因此唐代文人都有歌詠或筆錄。 ...
接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進見。《三國演義》第一二回:「曹操班師,曹仁、夏侯惇接見,言近日細作報說:兗州薛蘭、李封軍士皆出擄掠,城邑空虛,可引得勝之兵功之,一鼓可下。」
如芒在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民間疾苦和吏治得失,故親政後,勵精圖治,任用賢能,邢鼘匈奴臣服,威震西域。 (2) 謁見:通名刺進見。後泛指進見尊長或參拜宗廟。謁,音|ㄝˋ。 (3) 光:霍光(?∼西元前68),字子孟,西漢平陽(今山西臨汾縣南)人。武帝時,為奉常都尉,甚見親信。昭帝時,為大司馬大將軍,封博陸侯。秉政二十年,未嘗有過。卒諡宣成。 (4) 驂乘:音ㄘㄢ ㄕㄥˋ,古代乘車陪坐在右邊的人。 (5) 憚:音ㄉㄢˋ,害怕、畏懼。 (6) 芒刺:草木莖葉、果殼上極為細小的刺,黏刺在皮膚上很難拂去,令人痛苦不安。
宗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私家所設立,供奉祖先神主的祠廟。《紅樓夢》第一○四回:「賈政便叫遞了一巡酒,都歇息去罷。命眾家人不必伺侯,待明早拜過宗祠然後進見。」也稱為「家廟」。
如芒刺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民間疾苦和吏治得失,故親政後,勵精圖治,任用賢能,邢鼘匈奴臣服,威震西域。 (2) 謁見:通名刺進見。後泛指進見尊長或參拜宗廟。謁,音|ㄝˋ。 (3) 光:霍光(?∼西元前68),字子孟,西漢平陽(今山西臨汾縣南)人。武帝時,為奉常都尉,甚見親信。昭帝時,為大司馬大將軍,封博陸侯。秉政二十年,未嘗有過。卒諡宣成。 (4) 驂乘:音ㄘㄢ ㄕㄥˋ,古代乘車陪坐在右邊的人。 (5) 憚:音ㄉㄢˋ,害怕、畏懼。 (6) 芒刺:草木莖葉、果殼上極為細小的刺,黏刺在皮膚上很難拂去,令人痛苦不安。
心腹之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省吳錫縣。傳至夫差,為越王句踐所滅。 (2) 朝:古代見人皆稱「朝」。多用於卑見尊、下見上。如臣下進見君長、晚輩問候長輩。諸侯相拜見亦稱為「朝」。 (3) 饋賂:音ㄎㄨㄟˋ ㄌㄨˋ,贈送財物。 (4) 豢:音ㄏㄨㄢˋ,以利益引誘、收買他人。 (5) 越:春秋時越國。春秋時諸侯國,姒姓。建都於會稽。曾占有今江蘇、浙江及山東的一部分,後滅於楚。 (6) 欲:期望、希求。 (7) 石田:不能耕種的田。比喻毫無用處的物品。 (8) 為沼:變成池沼,表示亡國。 (9) 泯:音ㄇ|ㄣˇ,消滅、滅亡。 ◎2《左傳.哀公六年》是歲也,有雲如眾赤烏,夾日以飛三日。楚子使問諸周大史,周大史曰:「其...
暫勞永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勞永逸」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漢哀帝建平年間,匈奴首領單于上書,表示願意向漢朝進見、進貢。當時正好哀帝有病在身,有些大臣們就說,以前在宣帝、元帝時,單于進見,國家就發生了變故。皇上陷於兩難,與公卿們研商後,決定不允許匈奴進見。這時,揚雄上書諫言,內容是說:單于上書請求進見,而國家卻不允許,與匈奴之間的仇怨就會從此開始。因而列舉了秦朝以來對於匈奴問題的處理,總是花費了許多心力、財力和物力,才得以解決。並不是前朝樂於花費大量的資源,去和匈奴周旋,而是因為如果不經過一次的勞苦,就無法得到安逸;不花費短暫的財力、物力,就得不到永久的安寧。而匈奴一直是中國歷來最大的問題,前朝一向很重視,所...
盜名欺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篇中韓非認為,君主掌握法度,是為了要擁有生殺的權柄,然而現在遵守法度,想要忠心侍奉君主的人,卻不得進見;而言語巧詐,行為姦軌,僥倖得以偷欺於世的人,反而能夠常常接近君王,得到重用。 「盜名」則是出自《荀子.不苟》。荀子認為:富貴是人性所愛,貧賤是人性所惡,如果有人厭惡富貴,喜愛貧賤,這是違反人性,用來盜取聲望的作法。這兩個典源,一見「偷世」,一見「盜名」,後來被合用演變成「欺世盜名」,用來比喻欺騙世人,盜取名譽。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