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99.465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旅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結伴而行。宋.蘇軾〈凌虛臺記〉:「見山之出於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於牆外,而見其髻也。」
2.泛稱作客出行。如「蜜月旅行」、「環島旅行」。
所見所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眼睛看到和耳朵聽到的事物。[例]這本遊記是敘述作者在各國遊歷的所見所聞。
耳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耳朵和眼睛。南朝宋.何承天〈答宗居士書〉:「耳目殊司,工藝異業。」亦泛指見聞。《老殘遊記》第六回:「弟等耳目有所隔閡,先生布衣遊歷,必可得其實在情形。」
北京條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咸豐十年(西元1860),因清廷有意毀棄《天津條約》,英法聯軍再度北上,攻入北京,是年簽下《北京條約》。條約內容為賠償英法兩國軍費各銀八百萬兩,並割讓九龍半島於英。另外開瓊州、潮州、臺灣、淡水、鎮江、九江、漢口、登州、牛莊、天津為口岸,且享有內河航行權及內地遊歷權,允許傳教士自由傳教。俄國亦藉此得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之地。
情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物的實際狀況。《後漢書.卷八十八.西域傳.論曰》:「莫不備寫情形,審求根實。」《老殘遊記》第六回:「先生布衣遊歷,必可得其實在情形。」也作「情況」、「情狀」。
排難解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了將軍辛垣衍為使臣,前去邯鄲勸說趙王擁戴秦王為皇帝,這樣秦王就會退兵。當時齊國的高士魯仲連正好在趙國遊歷,聽說了這件事,於是請求平原君為他引見辛垣衍。魯仲連見了辛垣衍,向他解說當時的局勢以及秦國的計謀,曉以大義。辛垣衍聽了之後如夢初醒,除感佩魯仲連的高見之外,並打消了勸說趙國的念頭,而返回魏國。不久,魏國的公子無忌(信陵君)以計奪取晉鄙軍隊前來救趙,擊退秦軍,解除了趙國的危機。平原君很感激魯仲連的幫助,要封賞他,但是魯仲連再三的推辭,堅持不肯接受。於是平原君設宴款待,準備以黃金千兩用祝壽名義送給魯仲連。魯仲連笑著對平原君說:「士人之所以為天下人所敬重,是由於為人排解禍患、困難、紛爭,而不求報酬...
傍若無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旁若無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荊軻,戰國衛國人,好讀書擊劍。他在衛國不被重用,於是到處遊歷。荊軻到了燕國後,跟燕國一個殺狗的,以及善於擊筑的高漸離交好。荊軻好喝酒,天天和殺狗的屠夫及高漸離一起在燕國的街市上喝酒。喝到有點醉意時,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著歌,彼此非常快樂,但是一會兒又相對著哭起來,兩個人又唱又哭,好像旁邊沒有人一樣。荊軻雖愛喝酒,但他的為人,卻是沉著深密,喜歡讀書,他在各國遊歷,都和賢豪長者們結交。他到了燕國,燕國的處士田光先生,也很客氣地接待他,知道他並不是一個平凡的人。後來在燕王喜二十八年,荊軻帶著夾有匕首的地圖和秦將樊於期的首級入秦,行刺秦王,結果事敗被殺。後來《...
司馬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前145~前86)字子長,西漢人。生於龍門,年輕時遊歷宇內,後以四十二歲之齡繼承父親司馬談為太史令,並承遺命著述。後因李陵降匈奴事,遷為之辯護,觸怒武帝下獄,受腐刑。後為中書令,以刑後餘生完成太史公書(後稱《史記》),上起黃帝,下迄漢武帝太初年間,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餘言,為紀傳體之祖,亦為通史之祖。因具良史之才,所作史記又為正史之宗,故後世稱司馬遷為「史遷」。又《漢書藝文志》載有所著之賦八篇,今僅見悲士不遇賦。
曾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歲研究古人文章,如果發現超群拔萃的,便撰文與其作比較,細心揣摩。為了增長見識,青年時代的曾鞏多年在外遊歷,足跡遍及祖國的華中和東南部。  宋仁宗嘉佑二年(西元1057)曾鞏中進士後,歷任越閣校勘,集賢校理等職。後來又較長時間擔任地方官,曾任越州通判,先後到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地任職。在此期間,曾鞏為地方上做了許多好事。他任越州通判時,碰上荒年,他諭示屬縣富戶,拿出余糧,以比官價略高的價錢賣給貧民,又由政府出谷五萬石貸給農民作種子。在齊州時,為地方除去不少惡霸。在襄州時,親自調查審問案獄,開釋無辜良民...
銘心刻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刻骨銘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這篇〈上安州李長史書〉是唐代詩人李白,在安州遊歷時寫給李(京之)長史自我推薦的書信,期望得到賞識而受到任用。在這之前,李白曾經得罪李長史,但李長史原諒了他,所以在書信中,他引用《世說新語.政事》:晉代王承任東海郡太守時,有一個人因為在老師家讀書讀到太晚,回家時犯了宵禁,王承就說:「鞭打像甯越一樣勤學的人來樹立威名,恐怕不是治理政事的根本之道。」於是派人送他回家。李白以這則故事來讚揚李長史的寬宏大量,並且表明會將李長史的恩德刻在骨頭,記在心上。後來「刻骨銘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感受深刻,難以忘懷。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