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33.284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名不虛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注解〕 (1) 太史公:指司馬遷(西元前145∼前86),字子長,西漢時人。生於龍門,年輕時遊歷宇內,四十二歲繼承父親司馬談為太史令,並承遺命著述。因辯護李陵降匈奴事,觸怒武帝下獄,受腐刑。後為中書令,完成《史記》,為紀傳體之祖,亦為通史著作之祖。 (2) 薛:春秋時國名,地約在今山東省滕縣東南。 (3) 閭里:鄉里。 (4) 鄒、魯:鄒,春秋時邾國,地約在今山東省鄒縣,戰國時改為鄒,為楚所滅。魯,周朝天子分封的諸侯國之一,地約在今山東省滋陽縣、江蘇省沛縣及安徽省泗縣一帶,以曲阜為國都,後為楚國所滅。 (5) 孟嘗君:指田文,戰國時齊之公族,生卒年不詳。相齊,封於薛,孟嘗君為其...
陳維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吳江吳漢槎、云間(今松江)彭古晉被稱為“江左三鳳凰”,騷客文人爭與之為友。30歲時,因家道中落,出外遊歷。他胸懷曠達,視財如土,卻視書若命。他在如皋作客10年,文人學士皆喜同他詩酒唱和,一時稱盛。後由河南入京,與著名詞人朱彝尊合刻一稿名《朱陳村詞》,流傳入宮中,受到皇帝贊賞,從此譽滿天下。康熙十八年(1679年),由大司馬宋公推荐給朝廷,召試博學宏詞,以《璇璣玉衡賦》中選,名列一等,授翰林院檢討,參予《明史》編纂工作。凡4年,因患頭痛,1782年卒於北京任上,終年57歲。 文學風格 陳維崧善詩文,尤擅長詞和駢文。其詞效...
猶豫未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圍了。趙國的相國平原君一聽到這樣的事情,認為事態嚴重,一時拿不定主意。當時齊國的高士魯仲連正好在趙國遊歷,聽說魏國派人勸說趙國尊秦為帝,感到很氣憤,於是要求平原君為他引見辛垣衍,準備當面勸他打消這個念頭。原文中的「猶豫未有所決」後來可能演變成「猶豫不決」這句成語,指遲疑不定,無法拿定主意。
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珠沉滄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果單就「遺珠」的典故來看,那在《莊子.天地》裡頭就已經有一則關於「遺珠」的寓言。傳說黃帝到赤水北方遊歷,在路上遺失了寶珠,便派出足智多謀的知去尋找,結果沒有找到;於是又派眼明手快的離朱和喫詬去尋找,還是沒有找到;最後黃帝沒法子,只好派出平時就糊裡糊塗的象罔,結果寶珠卻被他找到了。因此黃帝驚訝道:「我派出那麼多精明幹練的臣子去找寶珠都沒有用,怎麼會被最糊塗的象罔找到了呢?」故事裡的寶珠,其實是代表道家所主張的道,它充塞於天地之間,無法用人的五官或情智來描述、捕捉,如果想要勉強得到,只會離道越來越遠。因此莊子藉著糊塗的象罔找到寶珠,比喻唯有離形去智,方能領悟真道。
蠟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朝阮孚好屐,一次有人拜訪阮孚,見他吹火蠟屐,使之潤滑,就嘆息說:「未知一生當著幾量屐!」典出《晉書.卷四九.阮籍傳》。後比喻遊歷。宋.朱松〈招友生〉詩:「欲話此懷須我輩,一來蠟屐伴春行。」
《一位女士的畫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羈絆之自由意志的伊莎貝拉,卻弔詭地、諷刺地自行走入了真正等同於墳墓的一樁婚姻。伊莎貝拉於義大利古都遊歷之間,認識了同為美國移民、但已居住浸淫歐陸文化多年的男子吉爾伯特.奧斯蒙(Gilbert Osmond);他那種舉手投足之間的歐陸文化姿態、頹廢不得志的藝術鑑賞家的氣質,其實乃是他一貫誘惑女子的機巧、老練、細膩的慇勤手段─伊莎貝拉就此捲入了宿命性的悲劇。資料來源:一場跨國、隔代的對話:珍康萍的《仕女圖》與亨利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畫像》。
排患解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了將軍辛垣衍為使臣,前去邯鄲勸說趙王擁戴秦王為皇帝,這樣秦王就會退兵。當時齊國的高士魯仲連正好在趙國遊歷,聽說了這件事,於是請求平原君為他引見辛垣衍。魯仲連見了辛垣衍,向他解說當時的局勢以及秦國的計謀,曉以大義。辛垣衍聽了之後如夢初醒,除感佩魯仲連的高見之外,並打消了勸說趙國的念頭,而返回魏國。不久,魏國的公子無忌(信陵君)以計奪取晉鄙軍隊前來救趙,擊退秦軍,解除了趙國的危機。平原君很感激魯仲連的幫助,要封賞他,但是魯仲連再三的推辭,堅持不肯接受。於是平原君設宴款待,準備以黃金千兩用祝壽名義送給魯仲連。魯仲連笑著對平原君說:「士人之所以為天下人所敬重,是由於為人排解禍患、困難、紛爭,而不求報酬...
萍蹤不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蹤如浮萍。比喻四處飄泊,行跡不定。如:「他常年在國外遊歷,萍蹤不定。」
珠遺滄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果單就「遺珠」的典故來看,那在《莊子.天地》裡頭就已經有一則關於「遺珠」的寓言。傳說黃帝到赤水北方遊歷,在路上遺失了寶珠,便派出足智多謀的知去尋找,結果沒有找到;於是又派眼明手快的離朱和喫詬去尋找,還是沒有找到;最後黃帝沒法子,只好派出平時就糊裡糊塗的象罔,結果寶珠卻被他找到了。因此黃帝驚訝道:「我派出那麼多精明幹練的臣子去找寶珠都沒有用,怎麼會被最糊塗的象罔找到了呢?」故事裡的寶珠,其實是代表道家所主張的道,它充塞於天地之間,無法用人的五官或情智來描述、捕捉,如果想要勉強得到,只會離道越來越遠。因此莊子藉著糊塗的象罔找到寶珠,比喻唯有離形去智,方能領悟真道。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