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9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響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因聲音而有反應。引申為附和某種主張或行動。《文選.賈誼.過秦論》:「天下雲集響應,嬴糧而景從。」《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臣鐸切謂王師所向,軍民響應。」
|
附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意並附和別人的提議。[例]他一提議要去露營,每個人都競相附議。
|
隨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隨侯之珠和卞和之璧。二者都是珍美至寶。《楚辭.王襃.九懷.株昭》:「瓦礫進寶兮,捐棄隨和。」也作「隋和」。
2.比喻人的才德優美。《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材懷隨和,行若由夷。」
性情溫和,容易相處。《紅樓夢》第二二回:「他們既隨和,你也隨和,豈不大家彼此有趣?」《官話指南.卷一.應對須知》:「你的性子太耿直,也得隨和些兒纔好。」
|
言過其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漢應劭所著的《風俗通義》中的〈正失〉篇,開頭即點出此篇是為了糾正歷史上善惡謬誤所寫,所以立篇名為〈正失〉。在孝文帝這段中,指出劉向認為世俗流傳漢文帝的許多事跡,大多是些誇大,與事實不相符的穿鑿附會之說。只因文帝非常禮遇來上諫的大臣,所以大臣們對文帝多有褒獎。例如:文中列舉十數件關於文帝的善行,都有溢美、牽強附會之嫌。後人看到這些褒揚的文章,就以為全是事實。世上的非議與稱讚,有很多是名實不符,但會去求證的人不多,隨聲附和的人倒是不少。應劭在此對劉向的看法表示贊同。後來「言過其實」被用來指言辭虛妄誇大,與事實不相符。
|
笑裡藏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李義府貌狀溫恭,與人言語必嬉怡微笑,其實內心奸邪陰險。但位處權要,強要別人附和自己,若有些微忤意者,輒加傾陷。故時人言其笑中有刀。典出《舊唐書.卷八二.李義府傳》。比喻外貌和善可親,內心卻陰險。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一折:「那時間相看的是好,他可便喜孜孜笑裡藏刀。」《紅樓夢》第五五回:「暗地裡笑裡藏刀,偺們兩個纔四個眼睛兩個心,一時不防,倒弄壞了。」
|
心平氣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平氣和」原作「心平德和」。晏子,即晏嬰,春秋齊國人,在齊景公時任宰相,為當時的名臣。據《左傳.昭公二十年》載,有一天,景公遊獵回來,與大臣梁丘據等在遄臺飲酒作樂。當景公對人生有所感慨時,梁丘據亦在一旁附和,故景公說:「只有據與我是相和的啊!」隨侍在側的晏子不以為然,他說:「據和你不過是相同而已,那裡有相和!」景公訝異地問:「『和』跟『同』有什麼不一樣嗎?」晏子回答說:「若以烹調為例,在熬煮羹湯時,會適切地把不同佐料相混,使之味道調和,才做出美味的料理。君臣相處之道也是這樣的。當君王提出一個主張時,作為臣子的應該是從不同角度給予建言,使君王的施為更為完備,而不是一昧地附和而已。再以音樂為例,...
|
大惑不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惑」本指非常糊塗、迷惑的人。在所引典源《莊子.天地》中提到,世界上有很多善於逢迎諂媚的人,卻不自認為在逢迎諂媚,如果有人指責他們在逢迎諂媚,他們反而會非常生氣;而與這些人一起同聲附和,卻不認為自己跟他們一樣是在阿諛奉承,這樣的人真是愚笨極了。因此莊子認為︰「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終身不解。」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能夠知道自己這樣做是愚昧的,那他還不算是個非常糊塗、迷惑的人,因為一個非常糊塗、迷惑的人,終其一生都無法理解這是愚笨的行為。後來「大惑不解」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對事物感到非常疑惑,無法了解。
|
苟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隨聲附和。如:「你這種罔顧他人安全的行為,我實在無法苟同。」
|
盲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辨是非,毫無主見的附和他人。如:「要有定見,不要盲從。」
|
名實相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曹操,一點也不客氣。日子久了,曹操對他也有點不滿,然因孔融在外的名聲崇高,只得隱忍下來。郗(ㄔ)慮為附和曹操,便上奏請免孔融的官職,二人於是有了心結,彼此互相仇恨。而在此時,曹操寫了一封信給孔融,要化解他和郗慮之間的怨仇。說他們本來交情很好,結果因為一點小事而互相陷害,實在是不值得。以前兩人互相欣賞,惺惺相惜,怎麼會變成現在這樣呢?希望他們能重修舊好。曹操信中提到,孔融曾盛讚郗慮的學識,說他的學問是「名實相副」,和傳聞中的一樣好,絕不虛假。後來「名副其實」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名聲或名稱與實際相符合。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