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71.838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諸葛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主,決心平定南中叛亂。建興三年(225)春,諸葛亮率大軍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戰爭中,諸葛亮對叛軍首領孟獲採用攻心戰術,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服。平叛戰鬥結束後,諸葛亮吸取「眾建諸侯分其力」的經驗,將南中四郡分為六郡,叛亂中心建寧郡被分得最細,起用大量土著大姓為官吏,達到不留軍隊、不運糧草,又能治理該地的目的;徵調南中「青羌」萬餘家入蜀,以其青壯組成騎兵五部,號稱「飛軍」:設立庲降都督,掌管南中軍政。該年十二月,諸葛亮率軍回到成都。  建興五年(227)三月,諸葛亮上《出師表》於後主,率軍至漢中,準備北伐。他先在漢中練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時候諸侯的首領。如:「春秋五霸」。《管子.兵法》:「故夫兵雖非備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輔王成霸。今代之用兵者不然,不知兵權者也。」《孟子.告子下》:「五霸者,摟諸侯以伐諸侯者也。」
批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對文學或藝術品加以分析、比較及評價。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九齣:「俺小店乃坊間首領,只得聘請幾家名手,另選新篇。今日正在裡面刪改批評、待俺早些貼起封面來。」
欲擒姑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就是這種戰術的利用。當時蜀國附近的雲南、西康、貴州一帶住著南蠻,其中有個叫孟獲的首領。諸葛亮希望能夠收服孟獲的「心」,使他誠意服從,才能一勞永逸。所以諸葛亮運用計謀,把孟獲捉來問他:「你投不投降?」孟獲說:「你設下陷阱,我為什麼要投降?」諸葛亮說:「那我放你走,你回去備好兵馬再來決勝負吧!」孟獲說:「好!」於是諸葛亮派人送他回去。不久孟獲又被諸葛亮捉住,諸葛亮又放他回去。孟獲就這樣被捉七次,被放回七次,在孟獲最後一次被捉時,他流淚說:「我願意誠心的歸服,做蜀國的子民。」終於使孟獲心悅誠服。「欲擒姑縱」後來多作「欲擒故縱」,用來比喻為了要使對方就範,故意放鬆一步。
另眼相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州有一個叫陳大郎的人,因為曾經請了一位滿臉鬍鬚的大漢吃了一頓飯,後來陳大郎的妻子和小舅子被盜匪劫走,首領竟然就是這位大漢。等到弄清楚陳氏的身分後,這位山大王馬上對他們「另眼相看」,不但不傷害他們,還給他們上賓似的招待。陳氏夫妻重逢後,才想起是當年一飯之恩結下的緣分。在《六十種曲》裡面也有一齣戲叫《霞箋記》,是明代無名氏所撰。戲裡說一位叫張麗容的小姐,淪落在煙花樓中,本來和公子李彥直訂親,卻因為被丞相伯顏強佔,後又遭丞相夫人妒忌,轉獻給太后,做為公主的侍女。公主對她「另眼看待」,要她作貼身丫環,幫忙梳妝,張氏卻每天愁眉深鎖。在公主詢問下,張氏才說出自己的身世遭遇。這裡的「另眼看待」也是表示看重的...
心直口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心直口快,男子心。」唆都閑云:「丞相罵得呂家好。」以此見諸酋亦不容之。 〔注解〕 (1) 酋:首領。 (2) 唆都:元代大將,生卒年不詳。唆,音ㄙㄨㄛ。 (3) 伯顏:西元1236∼1295,元蒙古八鄰部人。歷官中書右丞、同知樞密院事。至元十一年,任中書左丞相,自襄陽出兵,至元十三年正月攻下臨安,滅南宋。至元三十一年,元世祖駕崩,同年十二月,伯顏亦病逝。 (4) 文丞相:文天祥(西元1236∼1282),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南宋末忠臣,江西吉水人。官至左丞相, 封信國公。德祐初,元兵入侵,天祥應詔勤王,奉使入元軍議和,被執。後脫歸,輾轉浙、閩、粵,繼抗元師,戰敗被執,拘燕三年...
失魂落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失魂落魄」指失落魂魄,形容人極度驚慌或精神恍惚。其中「失魂」,見於漢.桓寬《鹽鐵論.誅秦》:「北略至龍城,大圍匈奴,單于失魂,僅以身免。」文中描述當時漢軍大破匈奴的情景。匈奴的首領單于像失了魂魄般,驚慌逃跑,才免於一死。「失魂落魄」一語則見於《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五,這卷的內容提到倡家只是陪人喝酒賣笑,遣興解悶的地方。但因為「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有人太過沉迷於聲色,才使倡家原本的功能變了質。其中原文:「做姊妹的,飛絮飄花,原無定主;做子弟的,失魂落魄,不惜餘生。」意思就是說:作妓女的,感情就像風中飛絮,本來就沒有一定的對象;尋花問柳的人,每天沉迷女色,精神恍惚,完全不顧自己的人生...
虎口餘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和柳下季是朋友,柳下季的弟弟盜跖是天下大盜。孔子對柳下季說:「你是魯國賢人,弟弟卻是盜賊首領,你不覺得羞恥嗎?我願意替你去勸說他。」柳下季對孔子說:「盜跖個性殘暴,容易發怒,根本不受教,我勸你不用去了!」孔子不聽,還是去見了盜跖,後來被盜跖用言語羞辱了一頓,討了個沒趣,垂頭喪氣地回去。回到魯國東門外,剛好遇見柳下季,柳下季問孔子:「幾天不見,是不是去看盜跖了?」孔子說:「是啊!盜跖果真不受教,順他的意就讓人生,逆他的意就要人死,此行的危險,真有如『料虎頭,編虎須』,我差點被老虎吃掉啊!」後來「虎口餘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冒大險而不死。
郭懷一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箭射死,餘眾再往南逃,在麻里麻崙社附近(在今高屏溪右側)被調度來的原住民俘虜。直到19日,剩下的起事首領全部被捉,整場事件才告結束。起事首領皆被嚴厲拷問並處以死刑。整起事件約有3000~4000名漢人喪生。(註3,4) 觀點根據學者鄭維中的研究,將郭懷一事件當成「抗荷」先驅的說法並非一開始就有,最先可能起於連橫的《臺灣通史》。在《臺灣通史‧關征志》的記述中,連橫將郭懷一事件視為漢人拓墾的連續過程,隱去原住民在事件中「抗漢」的角色,頗具漢族中心主義。...
一條鞭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背景明神宗即位,年方十歲,張居正出任首輔。張居正勇於任事,以天下為己任,深獲太后信任,又得到宦官首領的支持,大權在握,毅然推動各方面的改革。 考核制度他深切了解官場風氣敗壞,官員敷衍塞責,上下姑息,政事難以推展,必須加以整頓。於是建立考核制度,嚴格察稽行政機構經管的各項事務,實施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的行政效率大為提高。 經濟制度他認為當前財政困窘,人民貧苦,主要由於權豪兼併,朝廷浪費所造成,亦須整頓。於是提出「量入為出,加意撙節」的原則,裁減冗官冗費,盡量壓縮政府開支,節制皇室費用,也收到一定成效。 結論張居正...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