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57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袁宏倚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來比喻文思敏捷,寫作迅速。其實在袁虎之前,另有一位文思敏捷、「倚馬可待」的阮瑀。他是建安七子之一,曾經擔任曹操的的書記官。《魏志》載漢獻帝建安七年,韓遂在隴地一帶作亂,曹操準備帶兵征討,大軍出發之際,他突然覺得應該要先有封檄文投往敵營,於是將這項任務交給阮瑀。阮瑀騎在馬上,只花一會兒工夫就完成了。曹操接過寫好的文稿,拿起筆想要修改,但看來看去卻找不出下筆之處。
|
喋喋不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如這兩個人如何?」文帝回答:「都是言行仁厚的人。」張釋之又說:「絳侯和東陽侯兩人向來言行仁厚,但也曾經因為不善於言辭,在討論事情時說不出話,哪像這個嗇夫話多又辯才敏捷,能言善道。況且在秦朝就曾任用掌案牘的書吏,官吏們爭著以極快速、苛刻、細察來比較高下,然而內容只是些徒有形式而無實際作用的文字,並沒有真誠的惻隱之心,也因而無法知道自己的過錯缺失在那裡,才會走向敗亡的地步。今日陛下因為嗇夫能言善道就越級升遷,恐怕天下人競相仿效,賣弄口舌,重蹈秦朝覆轍,所以君王一切的動作處置不可不小心啊!」最後文帝聽從建議,取消嗇夫的升官。典源又見《史記.卷一一○.匈奴列傳》。內容則是表述西漢文帝時,宦官中行說因...
|
以咽廢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就像水火一般,用得適當便是福,用得不適當便是禍。後來「因噎廢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因曾經出過差錯,唯恐再錯而不去做該做的事。
|
木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什麼」。木焱在詩中不相信許多事物,他的全部就是1/3的詩人,1/3的情人和1/3的讀者。他詩人的身份曾經是他的全部,後來被劃掉成了部分,所有的「我」排成一列,有些被扭曲了,有些被壓扁,還有粗劣的以及殘缺的種種。他的情人種類至始至終只有一個「妳」,他以為自己是專一的,但是那麼多個「妳」也只滿足了他慾望的一部份。而千奇百怪的「他」「它」「牠」和特別多的「她」圍繞成的讀者群,讓他欲求著「更詩人的黑暗」,「更死亡的明亮」以及「你們沒有的東西」;最後卻依舊是以「多棒!我不會寫詩,這些頂多是一則故事,有關我和/一個叫木焱的關係,有點...
|
歷歷在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則有「歷歷開元事,分明在眼前」之句。杜甫(西元712∼770)字子美,號少陵,有「詩聖」之稱。他曾經歷唐朝的開元盛世,後又因安史之亂,過著坎坷流離的生活。晚年時,他在詩中追想開元盛世的種種,雖然已經過了多年,但仍舊記憶深刻,好像「歷歷在眼」,非常清楚明白地呈現在眼前。後來「歷歷在目」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表示清楚明白地呈現在眼前。出現「歷歷在目」的書證如宋.樓鑰《攻媿集.卷五三.西漢會要序》:「開卷一閱,而二百餘年之事,歷歷在目。」
|
中流底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到羞愧自殺而亡。其中古冶子在誇耀其功勛時說:「吾嘗從君濟于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大意是:我曾經和國君一起渡河時,遇到一隻黿,牠咬住車子左邊那匹馬的腳,拖著潛入砥柱山那段湍急的水流中。這裡的砥柱山位於三門峽東,根據《水經注》記載,當年大禹治水時,這座山因為擋住水道而被鑿開,之後河水流到這裡就分流而過,這座山就像根巨大的柱子,屹立於黃河急流之中,所以取名為砥柱。後來「中流砥柱」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獨立不撓、能擔當重任支撐大局的人。
|
教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隊或軍事學校的教員,或在學校中教授軍事訓練課程的人。[例]他在學校擔任教官,曾經幫助過不少學生解決了生活上的問題。
|
曾著賣糖君子哄,如今不信口甜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比喻曾經吃虧上當,從此不再輕易相信他人的花言巧語。《西遊記》第七二回:「那些妖聞此言,魂飛魄散,就在水中跪拜道:『望老爺方便方便!我等有眼無珠,誤捉了你師父,雖然吊在那裡,不曾敢加刑受苦。望慈悲饒了我的性命,情願貼些盤費,送你師父往西天去也。』八戒搖手道:『莫說這話!俗語說得好:「曾著賣糖君子哄,到今不信口甜人。」是便築一鈀,各人走路!』」
|
陰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代深具名氣。通過釋褐試出身後,就職梁湘東王法曹參軍。天嘉年間,陰鏗出任始興王府中錄事參軍。當時陳文帝曾經宴聚群臣,賦詩作樂。席間徐陵向文帝引見陰鏗,文帝即召陰鏗赴宴,並命其為新落成的安樂宮作賦。陰鏗奉令作賦,頃刻寫就,深為文帝所歎賞。後來陰鏗累遷招遠將軍、晉陵太守、員外散騎常侍,不久去世。 逸話據《陳書》所載,在某個天寒之日,陰鏗與賓友共聚飲宴,宴會間留意到一直負責斟酒的僕人沒有喝過酒,於是命人把酒炙熱並贈予那名僕人,在座的賓客都笑陰鏗多事,陰鏗卻說:「我們每天都酣暢地飲酒,而這個滿天都手拿酒杯的人卻不知道酒的味道,實在...
|
魏晉清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及一班所謂「正始知音」。何、王都是老莊學者。何晏曾註老子;王弼的「老子註」已被列為古典名著。他們都曾經用老莊思想來註釋「論語」。例如何晏在「論語集解」中,即將孔子所說「志於道」解釋為「志,慕也。道不可體,故志之而已。」已不把「道」解釋為道德,而是為老子的「道」─絕對的宇宙原理。從此,玄學的思想逐漸注入儒學之中。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嵇康、何晏、王弼英文關鍵字:Ji Kang、He Yan、Wang Bi 出處李永熾/著。中國全集2歷史中國,1982年出版,頁93~94。錦繡出版社有限公司。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