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4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銀鱗鯧(銀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onodactylus argenteus (Linnaeus, 1758)
體甚高,側線從肩部到尾柄逐漸彎曲,幼魚色暗,成魚體銀白。背鰭硬棘7~8,但萎縮,軟條27~31,臀鰭棘3,軟條27~31,側線鱗50~65,體型小,但可長到20~25公分。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由西太平洋到薩摩亞及東非、紅海等地。
河口群集性魚種,也可在淡水中生活,或在淤泥紅樹林或有消波塊、堤坊邊之沿岸,水域活動。以浮游動物、海藻或水中懸浮碎屑為食。
可食用,但經濟價值不高。卻常被馴養為淡水之水族觀賞魚。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鱸亞目(Suborder Perc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銀鱗鯧科(Family Monodactylidae),Silver Batfishes
鱸上科(Superfamily Percoidea)
  國際標準組織第3166號,主要係由該組織的技術委員會(Technical Committee ISO/TC46,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與其他10餘個國際組織合作而產生。這些國家代碼係由道路交通協定(Convention on Road Traffic, 1949 and 1968)衍生而成。這個標準適用於任何需要用代碼表示國家或個別地區之名稱,對於資訊交換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用於代表某國之國名或某個別地區之代碼,僅為資訊交換用,與該國之法律地位或其領土疆域無關。其基本原理在於代碼與國名間的關係,一般皆用該國習用之縮寫稱之,以避免反映出其...
黑面琵鷺(黑臉琵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latalea minor
體長74公分。酷似白琵鷺,但是體型較小,前額、眼先及喙基部形成一塊三角形黑色區。身體羽毛以白色為主,夏季時,頭後飾羽以及胸部羽毛為黃橘色;冬季則飾羽較短,黃色羽毛消失。
僅分布於亞洲東北部及東部。繁殖於朝鮮半島西岸附近的無人小島上,冬季會遷徙到中國大陸鄱陽湖、香港、越南、台灣。近年來在台灣台南縣七股鄉的河囗沼澤有穩定的度冬族群,每年約有300~400隻黑面琵鷺在此度冬,是已知黑面琵鷺數量最多的度冬區。
覓食的方式類似白琵鷺,站在水中以寬喙在水中左右掃動,繁殖及其他行為也都及白琵鷺相似。在七股的黑面琵鷺以魚類為主食,成小群覓食。警覺性高,休息及覓食區都離人類活動區域數百公尺以上。全世界族群數量不多,約僅有4百隻。由於七股為其最重要的度冬區,當地溼地的開發計劃可能會影響黑面琵鷺的生存。
鳥綱(Class Aves)
鸛形目(Order Ciconiiformes)
科(Family Threskiornithidae)
塾(日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塾」在日本是指以小、中學生為對象的一種校外私立補習教育機構。並且通常是指以國語、算術等學校課業的指導為主的「學習塾」。而一般以珠算、音樂、運動等技能訓練為主的補習機構則稱為「○○教室」。依一九八五年文部省調查,學童校外學習活動的實態調查報告顯示,全國的「塾」總數約有三萬六千所,小學生約占百分之十六.五,中學生百分之四四.五,合計平均有百分之二六.三的學童參加了「塾」的補習教學,而且比例年年升高。又依一九八六年公平交易委員會的「關於教育產業的調查:以「塾」產業為中心」報告,指出由於大企業的參與、企業化的經營,使「塾」業市場規模高達日幣八千七百億,真可說是「亂塾時代」。至於造成亂塾時代的背景...
綠繡眼(台灣亞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約 11cm。背面大致為黃綠色,白色眼圈甚明顯,眼先有一道黑色帶,前額稍黃。喉至上胸黃色,下胸及腹部污白色,脇部較灰。尾下覆羽黃色。虹膜紅褐色。喙黑色,腳鉛灰色。
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啄木(蟻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Jynx torquilla
體長16~17公分。羽色複雜,為鼠灰色摻有褐色和米色斑點,喉部和上胸部具條紋,頭至背中央有一條黑色縱線。喙短而尖,尾非常長,具條紋。歐洲南部族群色澤較暗,具較濃密的條紋;非洲北部族群喉部為白色;喜馬拉雅山族群中的繁殖個體有較濃密的條紋。
共4亞種,分布於歐洲及亞洲北部和中部,往南延伸至喜馬拉雅山區,冬季遷徙至非洲中部和亞洲南部。
棲息於開闊的森林、被開墾過的林地及其邊緣;遷徙時也會在開闊而樹木較少的地方棲息。不善於在垂直表面攀樹和啄木,大多在地面活動;以螞蟻為主食,尤其是幼蟲和蛹,覓食時會用舌頭舔舐地面和枯倒木上的蟻丘和昆蟲,或者利用蹦跳的方式,尾羽稍微上揚,沿著水平或傾斜的枝條進行空中捕食。繁殖期時每對配偶會佔有領域,平時單獨或和家庭成員行動。當競爭或繁殖期鳴唱時,其頭部會舉起、頭冠羽毛直立、尾羽攤開、翼下垂。
鳥綱(Class Aves)
鴷形目(Order Piciformes)
啄木鳥科(Family Picidae)
貓熊(大熊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iluropoda melanoleuca (David, 1869)
分類地位仍有爭議,有學者認為應獨立為貓熊科中唯一的種類,亦有學者認為應將其歸為浣熊科。
外形特殊,雙眼周圍、雙耳、前肢與肩部、以及後肢為黑色,身體其餘部分為白色,但隨年齡增加,毛色逐漸變深。頭軀幹長120~150公分,尾長12.7公分,體重75~160公斤。頭大,頰肌發達便於咀嚼,第二、三前臼齒及臼齒寬大便於研磨食物,前肢有特化的第五指以助執握竹幹。
中國大陸甘肅、陝西、四川等地。
主要棲息在高海拔森林有密竹處,一般分布在海拔 2,700~3,900公尺處,但冬季可能下到800公尺,主要在地面活動,但亦會爬樹,以晨昏及夜間活動為主,一天活動距離可達596公尺;以竹筍為主食,一天進食時間約10~12小時,平均每天要吃約12.5公斤的竹筍,也會吃其他一些植物,偶而吃魚、蹄兔、鼠類。常到處活動,以尿液、爪痕、磨擦樹幹在路上標記,生殖季在3~5月,發情週期僅12~25天,發情高峯僅1~5天,懷孕期97~163天,延遲著床,一胎可生1~3仔,但通常只有1仔存活,8~9個月斷乳,18個月後離開母熊,5.5~6.5歲成熟,壽命約30年。棲地破壞,獵捕使數量下降,人工復育計畫進展緩慢。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食肉目(Order Carnivora)
熊科(Family Ursidae)
顧廣圻(1766-1835)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顧廣圻,字千里,號澗薲,以字行,江蘇元和(今吳縣)人。生於清乾隆31年(1766),卒於道光15年(1835),享年70歲,為清代嘉慶、道光年間著名之校勘學家。他引用北齊才子邢邵「誤書思之,更是一適」一語,將其書齋命名為思適齋,自號為思適居士。
  顧家世代為醫,所居之江南吳中地區,恰為藏書家薈聚之中心,千里堂兄顧之逵亦為乾嘉時著名藏書家,舊刻名鈔,所在多有,故千里從小得博覽群書(學者稱為萬卷書生),為日後之校勘工作奠立基礎。千里為江聲之高足,惠棟之再傳弟子,曾師事錢大折,亦曾獲段玉裁指點,種種師承關係對其學術思想及治學方法影響極深。而其交遊廣闊,與當時名流學者相互啟迪,助益尤大...
赤腹山雀(雜色山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ittaparus varius
體長約13公分。雌雄相似,喙黑色,腳暗青色,台灣亞種頭至後頸黑色,後頭白色,喙基部至臉頰白色,喉部黑色,胸腹部為醒目的栗紅色,背部鉛灰色。在遼寧和日本的亞種臉頰為乳黃色,腹部中央顏色較淡,呈淡黃褐色。
共9亞種,分布於亞洲東部包括遼寧、韓國、日本及台灣。留鳥。
於低海拔森林的中、上層,或是在林下灌木的上層活動。以昆蟲為主食。有時會在人工環境中築巢。在台灣,赤腹山雀常常成小群或是和其他的鳥種結群,但是在鳥群中赤腹山雀的數量遠少於其他鳥類,在冬季混群的現象尤其顯著。族群數量呈現局部地區普遍的現象。
鳥綱(Class Aves)
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山雀科(Family Paridae)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