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1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眾盲摸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盲人摸象」之典源,提供參考。 《大般涅槃經.卷三○》譬如有王,告一大臣:「汝牽一象,以示盲者。」爾時1>大臣受王敕2>已,多集眾盲以象示之。時彼眾盲,各以手觸,大臣即還,而白王言:「臣已示竟3>。」爾時大王即呼眾盲,各各問言:「汝見象耶?」眾盲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萊茯根4>;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5>;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注解〕 (1) 爾時:那個時候。 (2) 敕:音ㄔˋ,命令。 (3) 示竟:展示完畢。 (4) 萊茯根:蘿蔔。萊茯...
灶上騷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掃灶頭。比喻極易辦到。《史記.卷八七.李斯傳》:「夫以秦之彊,大王之賢,由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
樂極哀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曰:「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飲一斗而醉,惡能飲一石哉!其說可得聞乎?」髡曰:「賜酒大王之前,執法在傍,御史在後,髡恐懼俯伏而飲,不過一斗徑醉矣。若親有嚴客,髡帣韝鞠,侍酒於前,時賜餘瀝,奉觴上壽,數起,飲不過二斗徑醉矣。若朋友交遊,久不相見,卒然相睹,歡然道故,私情相語,飲可五六斗徑醉矣。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後有遺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堂上燭滅,主人留髡而送客,羅襦襟解,微聞薌澤,當此之時,髡心最歡,能飲一石。故曰「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
樂極哀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曰:「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飲一斗而醉,惡能飲一石哉!其說可得聞乎?」髡曰:「賜酒大王之前,執法在傍,御史在後,髡恐懼俯伏而飲,不過一斗徑醉矣。若親有嚴客,髡帣韝鞠,侍酒於前,時賜餘瀝,奉觴上壽,數起,飲不過二斗徑醉矣。若朋友交遊,久不相見,卒然相睹,歡然道故,私情相語,飲可五六斗徑醉矣。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後有遺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堂上燭滅,主人留髡而送客,羅襦襟解,微聞薌澤,當此之時,髡心最歡,能飲一石。故曰「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
去邪歸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改邪歸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改邪歸正」原作「背邪向正」。秦漢時期,在三公之下設有九卿。漢代的九卿分別為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東漢獻帝時遷都於許,典章湮沒,應劭於是綴集所聞,著成《漢官》(亦稱《漢官儀》)一書,記述漢代典章制度及職官禮儀。應劭在提到「卿」這個官職時,認為它有彰顯、光明之意,具有背棄邪道,趨向正路的作用,可以彰顯國家的道德。後來「改邪歸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改正錯誤的行為,返回正途。出現「改邪歸正」的書證如《七國春秋平話》卷上:「望大王改邪歸正,就有道而去無道,則邦國之幸。」
扎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紮結、繫綁。《水滸傳》第三三回:「去土地大王廟前扎縛起一座小鰲山,上面結綵懸花,張掛五七百碗花燈。」也作「札縛」。
矯邪歸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改邪歸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改邪歸正」原作「背邪向正」。秦漢時期,在三公之下設有九卿。漢代的九卿分別為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東漢獻帝時遷都於許,典章湮沒,應劭於是綴集所聞,著成《漢官》(亦稱《漢官儀》)一書,記述漢代典章制度及職官禮儀。應劭在提到「卿」這個官職時,認為它有彰顯、光明之意,具有背棄邪道,趨向正路的作用,可以彰顯國家的道德。後來「改邪歸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改正錯誤的行為,返回正途。出現「改邪歸正」的書證如《七國春秋平話》卷上:「望大王改邪歸正,就有道而去無道,則邦國之幸。」
已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已經離開。《文選.枚乘.上書重諫吳王》:「今大王已去千里之國,而制於十里之內矣。」
天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經.周頌》的篇名。共一章。根據〈詩序〉:「天作,祀先王先公也。」朱傳:「此祭大王之詩。」本章二句為:「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價比連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彊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尹文子.大道上》。 (2) 趙惠文王:?∼西元前266,戰國時趙國...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