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6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明若指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瞭如指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魯國是周朝大功臣周公旦的封邑。周公曾輔佐武王討伐商紂,又協助成王東征平定三叔之亂,滅五十國,奠定東南,使天下大治。後來周天子為感念周公的功勞,於是特准魯國於周公之廟舉行原只有帝王才可主持的禘(ㄉㄧˋ)祭。但是,因為一般人都不曾見過這樣的重大祭典,所以完全不了解禘祭的進行方式,於是向孔子請教,但孔子不願回答,便說:「不知也。」這是因為當時魯國宗廟靈位配祀等名分顛倒,不合周禮,違逆了孔子對禮教的堅持,所以孔子故意避而不談這方面的問題。然後他又指著自己的手掌說:「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這句話則是說:若真有人能說出禘禮的確實情況,那他就是個知禮...
|
入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科舉時代,考官進場閱卷,稱為「入簾」。《警世通言.卷一八.老門生三世報恩》:「原來鮮于同為八月初七日看了蒯公入簾,自謂遇合十有八九。」《儒林外史》第六回:「王德道:『今歲湯父母不曾入簾?』」
|
番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次次。元.關漢卿《陳母教子》第三折:「母親要打我,番番不曾靜扮。」元.無名氏《博望燒屯》第二折:「上的馬去,番番不濟,到的陣前,則是盹睡。」
|
回心易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論,不過是藉以接續自己的學說,而非真正汲取聖人話中真義。朱熹又說:人在一天裡,內心的私心意念可說是不曾中斷,但這些學者在百念之中,卻不曾放棄成見,也不曾改變自己的主觀態度,然後把聖人話語再仔細斟酌思量,以揣摩聖人所欲傳達的道理。朱熹話中,批評當時學者「不會略略回心轉意去看,把聖賢思量」,是批評他們雖然讀聖賢書,卻不知應該改變自己原有態度,扭轉既有主觀,真心實義地回頭思考聖人話語,以做出正確的理解。後來「回心轉意」演變為成語,用來指改變心意,如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待我慢慢的勸化俺媳婦兒,待他有個回心轉意,再作區處。」
|
其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間、時日。元.石子章《竹塢聽琴》第二折:「自從秦脩然侄兒在衙舍中,一月其程,老夫事忙,不曾與他閒坐攀話。」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二折:「自從與賀家姐姐作伴半載其程,錢物使盡。」也稱為「期程」。
|
嬌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嬌慵懶散。宋.辛棄疾〈錦帳春.席上和杜叔高〉詞:「幾許風流,幾般嬌嬾。」《儒林外史》第五四回:「你看看,恁般時候尚不曾定當,可不是越發嬌嬾了!」也作「嬌懶」。
|
鬼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元人雜劇中稱鬼卒為「鬼力」。元.無名氏《硃砂擔》第三折:「今日在森羅殿上對案,還有天曹不曾來哩,鬼力門首覷者,尊神來呵,報復知道。」《聊齋志異.卷一.三生》:「鬼力楚之,痛甚而蹶。」
|
拿賊拿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捉賊要見到贓物做憑證。《西遊記》第三八回:「常言道:『拿賊拿贓』那怪物做了三年皇帝,又不曾走了馬腳,漏了風聲……我老孫就有本事拿住他,也不好定個罪名。」也作「拿賊見贓」。
|
撞天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極大的冤屈。《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五:「江老夫妻與女兒叫起撞天屈來,說道:『自來不曾出外,那裡認得什麼海賊?豈不屈殺了平人!』」
|
不經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曾經歷世事或欠缺經驗。含有不懂事之意。《晉書.卷七四.列傳.桓彝》:「今大敵垂至,方遊談不暇,雖遣諸不經事少年,眾又寡弱,天下事可知,吾其左衽矣!」也作「不更事」。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