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薛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392~1464)字德溫,號敬軒,明河津人。成祖永樂年間進士,英宗時官至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入閣參預機務,學本程朱,以行復性為主,世稱瑄為「河東派」。為文雅正,詩多沖澹高秀、吐言天拔。卒贈禮部尚書,諡文清。著有《薛文清集》、《河汾詩集》、《薛子道論》、《從征名言》、《讀書錄》等。
披瀝肝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來,弗之聞也。光熙前緒,罔有不服,煙雲改色,鍾石變音,三靈顧望,萬物影響。木運告盡,褰裳克讓,天歷在,推而弗有。百辟庶尹1>,四方岳牧2>,稽圖讖3>之文,順億兆之請,披4>肝瀝5>膽,晝歌夜吟,方屈箕潁6>之高,式允幽明之願。基命宥密,如□如升,推帝居歆,創業垂統。殊徽號,改服色,建都邑,敘彝倫,薄賦輕徭,慎刑恤獄,除繁苛之政,興清靜之風,去無用之官,省相監之職。奇才間出,盛德無隱,星精雲氣,共趨走於階墀,山神海靈,咸燮理於臺閣。 〔注解〕 (1) 百辟庶尹:各處的官員。 (2) 四方岳牧:各地的疆吏、封疆大臣。 (3) 圖讖:河圖、符命等有關王者受命徵驗的書籍。流行於東漢,多為預言...
靜氣平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平和冷靜的心情和脾氣來處理政務,其下百官自然能隨之條理分明地治事。所以,做事時一昧地埋頭苦幹,事必親,不如先做好全盤規畫,集合大家的力量一起完成,也就是像宓子賤「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氣」,如此才是使事情更有效率的方法。後來「平心靜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心情平和,態度冷靜。
展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打開來閱讀。《聊齋志異.卷七.宦娘》:「詣其齋,見詞便取展讀。」
平心易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平和冷靜的心情和脾氣來處理政務,其下百官自然能隨之條理分明地治事。所以,做事時一昧地埋頭苦幹,事必親,不如先做好全盤規畫,集合大家的力量一起完成,也就是像宓子賤「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氣」,如此才是使事情更有效率的方法。後來「平心靜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心情平和,態度冷靜。
三謁茅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三顧茅廬」之典源,提供參考。 ◎1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據《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引)臣本布衣,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1>,猥自枉屈2>,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3>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4>。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閒,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注解〕 (1) 卑鄙:地位卑微低賤。自謙之詞。 (2) 猥自枉屈:委曲貶低自己的身分。猥,音ㄨㄟˇ。 (3) 諮:音ㄗ,通「咨」,商量、詢問。 (4) 驅馳:奔走效力。 ◎2《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
平心定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平和冷靜的心情和脾氣來處理政務,其下百官自然能隨之條理分明地治事。所以,做事時一昧地埋頭苦幹,事必親,不如先做好全盤規畫,集合大家的力量一起完成,也就是像宓子賤「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氣」,如此才是使事情更有效率的方法。後來「平心靜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心情平和,態度冷靜。
風飛雷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順內悖,父死子代,以祖以孫,如古諸侯自擅其地,不貢不朝,六七十年。四聖傳序,以至陛下,陛下即位以來,親聽斷,旋乾轉坤,關機闔開;雷厲風飛,日月所照;天戈所麾,莫不寧順;大宇之下,生息理極。
毛髮為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並且叫來一匹千里馬,兩人一起出發來到一間大官府,接著又進到官府中的一個廳堂。其中執掌事務的人向他們鞠應答,婁虡則拱手作揖,然後坐下,跟興祖說:「這裡就是你處理公事的地方。」過了一會兒,有一個小孩走出來,拉著興祖的衣服。婁虡說:「你的小孩之前已經先到這裡了。」興祖一看,竟然是幾年前所失去的小孩。這時婁虡就說:「你先回去,過幾天再迎接你過來。」興祖才正要抓起馬匹的韁繩,此時卻突然地醒了過來。隔天,興祖將這個夢境告訴朋友們,大家都覺得是不祥的預兆。不久,興祖有事要外出,經過婁虡家門時,感到全身的毛骨都寒冷恐懼起來,結果因此得了病。隨從攙扶著他回家,三天後,就死了。後來「毛骨悚然」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
啟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開閉。《周禮.天官.閽人》:「凡內人公器賓客無帥,則幾其出入,以時啟閉。」《梁書.卷五一.處士列傳.何點》:「別為小閤室,寢處其中,自啟閉,僮僕無得至者。」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