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7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81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裹繞、圍繞。如:「纏足」、「頭上纏了一塊布。」《後漢書.卷七二.董卓傳》:「卓所得義兵士卒,皆以布纏裡,倒立於地,熱膏灌殺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具黏性的東西附著在其他物體上。[例]褲子上黏了一塊口香糖。
故態復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非常鋒利,被貶朗州之後,因為南方氣候潮濕,以致寶劍生鏽,甚至拔不出來。有一位朋友知道了,就送給劉禹錫一塊磨刀石。劉禹錫用這塊磨刀石砥勵寶劍,磨去鐵鏽,讓寶劍恢復原來的面貌。劉禹錫又把人世的順逆際遇都當成自己的砥石,勉勵自己要克服困境,磨去自身的缺點,成為賢能的人。後來「故態復萌」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老毛病又犯了。出現「故態復萌」的書證如明.梅鼎祚《玉合記》第二九齣:「不欺師父,韓郎遣信到此,不覺故態復萌,情緣難斷。」
巧奪天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完美。選擇墓地的方法,是非常微妙的,要能通陰陽之理,觸類旁通。一個心目靈巧,功力高深的風水師,更能使一塊好的墓地「巧奪造化」,勝過天然。「造化之工」即為「天工」,所以後來「巧奪天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技藝巧妙。元朝趙孟頫〈贈放煙火者〉詩,有「人間巧藝奪天工,鍊藥燃燈清晝同。」句,也是形容製作煙火的技術高超精密,煙火雖是人工製作,但卻勝過天然,十分美麗巧妙。
捕風捉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紅樓夢》第九五回:「襲人心裡著忙,便捕風捉影的混找,沒一塊石底下不找到,只是沒有。」
唇亡齒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去虞國找回寶玉和良馬,當面歸還給晉獻公。晉獻公望著失而復得的寶物,十分得意地說:“寶玉還是我原來的那一塊,沒有變樣;只是這馬又多長了一顆牙齒,比去年大一歲了。”虞國國君為了貪圖眼前的一點小利,置國家利益於不顧,結果招致亡國的巨大災難,這個深刻的歷史教訓,是值得後人深思的。晉侯再次向虞國借道去征伐虢國,宮之奇進諫說:“虢國,處在虞國的外面。虢國如果滅亡了,虞國必然跟著滅亡。有言﹕輔車(頰骨與牙床)相依,唇亡齒寒,所指的就是虞國和虢國之間的相依關係。”結果虞國國君沒有聽從勸告,晉國在滅了虢國後,順便也滅了虞國。沒有嘴唇,牙齒...
龍蟠虎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龍蟠虎踞」典源作「龍盤虎踞」。「龍蟠虎踞」形容像神龍盤曲、猛虎蹲坐著。漢朝時的魯恭王得到一塊文木,中山王劉勝替這塊文木寫了一篇〈文木賦〉,用「龍蟠虎踞」來形容文木的美姿,就像神龍盤曲、猛虎蹲坐。又根據晉朝張勃《吳錄》的記載,東漢末年劉備曾經派遣諸葛亮到金陵(今南京)。諸葛亮到了南京後,看到那裡的地勢,東邊有座像巨龍盤曲的鍾山,西邊是像猛虎蹲坐的石頭城,地勢雄偉險要。他稱讚南京是:「鍾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所以後世常用「龍蟠虎踞」這句成語來形容地勢雄偉險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把、將。如:「你連那份報紙一起拿來。」、「再不安分點,連你一塊兒處罰!」
來龍去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堪輿家就是風水家,稱山脈的起伏為「龍」,其主峰稱為「來龍」;山谷中的溪流稱為「脈」,而其主流則稱為「去脈」。「來龍去脈」指從頭到尾像脈管一樣連貫著的地勢。在明.無名氏《運甓記》第一三齣中,陶侃為了葬母,四處尋找墓地,恰巧遇見一個懂得堪輿術的老翁,指點他一塊靠嶺朝山的富貴之地時,就有此說法。後來「來龍去脈」被引申用來比喻事情的首尾始末。
塑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利用黏土或人造油土等材料,塑製成品。[例]一塊黏土經過藝術家巧手塑造,往往能成為傑作。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