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381.7131 ms
共 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披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家。根據佛教戒律,僧尼出家,須剃鬚髮,披上袈裟,故稱為「披剃」。明.高明《琵琶記》第二四齣:「我當初早批剃入空門也,做個尼姑去,今晚免艱辛。」
|
悲田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救濟老弱廢疾者的機構。唐代設悲田養病坊,由僧人主持,悲田院是沿悲田養病坊而來。《舊唐書.卷一八.武宗本紀》:「悲田養病坊,緣僧尼還俗,無人主持,……」《通俗編.地理》:「悲田,釋典以供父母田為恩田,供佛為敬田,施貧窮為悲田。」至宋元時,稱貧民、乞丐的收容所為「悲田院」。後引申為乞丐收容所,或乞丐聚居的地方。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一折:「恰便似餓狼般撞入肥羊圈,乞兒般鬧了悲田院。」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二折:「少不的悲田院裡學那一聲叫爹媽。」也作「卑田院」、「悲天院」。
|
剪髮披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緇,僧尼穿的黑色袈裟。剪髮披緇指出家為僧尼。唐.蔣防《霍小玉傳》:「妾便捨棄人事,剪髮披緇。夙昔之願,於此足矣。」
|
落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削髮為僧尼。《北史.卷一六.魏道武七王列傳.河南王曜》:「遂自落髮為沙門。」
|
打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僧尼、道士盤腿靜坐,使心入定,稱為「打坐」。《西遊記》第九回:「正當打坐參禪,忽聞得小兒啼哭之聲,一時心動,急到江邊觀看。」《儒林外史》第二一回:「浦郎在這邊廂讀書,老和尚在那邊打坐,每晚要到三更天。」也稱為「打禪」。
|
普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廣行剃度。《宋史.卷二七六.列傳.孔承恭》:「嘗勸上不殺人,又請征戰地修寺及普度僧尼,人多言其迂闊云。」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九九.真宗乾興元年》:「先朝普度天下僧道,嘗令三司使林特總其事。」
|
出家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離家修行的僧尼。《水滸傳》第四四回:「我想公孫勝先生是個出家人,必是山間林下村落中住,不在城裡。」《西遊記》第二五回:「三藏道:『徒弟息怒。我們是出家人,休打誑語,莫喫昧心食。』」
|
念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憶念佛陀名號、形相、功德的修行方法。為六念之一。後發展成三種方式:一、稱名念佛(用口誦念佛陀名號)。二、觀想念佛(專心憶念佛的相貌及所居佛土)。三、實相念佛(觀佛法身非空非有中道實相)。在中國,因淨土宗的盛行,念佛成為最普遍的修行法門之一。而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為主,亦有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十二月》:「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隊念佛。」《初刻拍案驚奇》卷六:「到內定念佛,看經體格,終須是婦女,交搭更便。」
|
半路修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半路出家」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半路」是指一直從事某種事情,中途突然改變初衷,所以叫半路;「出家」是指剃度為僧尼。「半路出家」則是指原本並無此意,中途才改變心意出家,比起原本即出家者,道行自然較淺。所以「半路出家」不僅有中途轉業改行的意思,也有比較不太專業的意思。例如《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中,就用了此語。《京本通俗小說》一般認為是南宋時代說話人的話本,而其中的〈錯斬崔寧〉可說是宋代話本中著名的公案小說。馮夢龍將其收入《醒世恆言》中,並更改題目,名為〈十五貫戲言成巧禍〉。故事是一椿冤案,警惕為官者不可率意審案,隨便用刑,導致錯殺無辜。南宋高宗時,有位官人劉貴,祖上原本家境不錯,...
|
井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泛指田地。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豈令罄井田而起塔廟,窮編戶以為僧尼也?」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