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7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15.6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走馬看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朝詩人孟郊參加科舉考試,曾經兩次落第不中,後來終於在四十六歲時高中進士。放榜之時正值春天,這時首都長安花團錦簇,人人都上街欣賞怡人的景致。孟郊也騎著快馬、迎著春風,得意地四處遊覽,一天就看遍了長安的花景。中第加上春天的到來,使得孟郊在按捺不住內心喜悅之下,著手寫了這首絕句,記錄自己的心情。詩裡說到自己一掃過去的鬱結心情,如今志得意滿,真是自由暢快、無拘無束。後來「走馬看花」這個成語就從孟郊的這首詩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抱負實現或遊賞時得意愉快的心情。 + 清朝人吳喬寫了一本名為《圍爐詩話》的書,闡述自己對歷代詩作的看法。他認為:唐詩情意深遠、詞語委婉,所以會有即使品味許久,也無法了解其真正義含的...
口蜜腹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資治通鑑.卷二一五.唐紀三十一.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啗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形容一個人嘴巴說得好聽,而內心險惡、處處想陷害人。明.王世貞《鳴鳳記》第二五齣:「這廝口蜜腹劍,正所謂慝怨而友者也。」
戚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內心有所感動的樣子。《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老殘遊記》第二回:「夢湘先生論得透闢極了,於我心有戚戚焉。」
空穴來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玉和景差是戰國時楚國的辭賦家,有一次他倆陪侍楚頃襄王遊蘭臺,當時正好有一陣風吹來,楚頃襄王就敞開衣襟,迎著涼風,讚嘆說:「這陣風真使人爽快極了!是我和百姓所共享的吧?」宋玉聽了卻不以為然,因為楚頃襄王一向驕奢無道、耽於逸樂,而且聽信讒言,放逐屈原,激起宋玉內心的不平,於是就借著「風」諷刺楚頃襄王說:「這是大王獨有的風啊,百姓哪能共享呢?」楚頃襄王說:「風是自然的產物,不分貴賤都可以接受風的吹拂,怎能是我的風呢?」宋玉回答說:「我聽老師說過:枳樹的枝椏彎曲,就會招鳥兒在上面築巢;有了空的洞穴,自然就會把風招來。風所依託的環境不同,氣概自然就有所不同。這個高臺處於王宮清幽之地,所吹來的風當然清爽...
禮尚往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是儒家典籍之一,由漢朝戴聖所輯,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書中所記載的,都是上古時期的禮俗儀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在《禮記.曲禮上》中提到,上古時代人心純樸,凡事沒什麼準則,只照著內心的誠意來行為;到了文明時代,就講究施與受間的互相往來,受到別人的恩惠,也要回報別人的恩惠。如果受到恩惠卻不報答,就不合乎禮;如果受人報答卻沒有給人恩惠,也於禮不合。人與人的關係,因為禮的作用而能保持和諧,如果沒有禮,就會發生危機。所以禮是一定要學習的。「禮尚往來」比喻別人以禮相待,也要以禮回報。
藕斷絲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藕是一種常見可食的植物,它是蓮的根狀莖,橫生在水底的泥土中,肥大有節,中空有孔。因為切開來中間有細絲相連,常被用來比喻兩者表面斷絕關係,實際上卻仍有牽連。唐代詩人孟郊的〈去婦〉詩中,描寫棄婦內心的惆悵與哀怨。前四句:「君心匣中鏡,一破不復全。妾心藕中絲,雖斷猶牽連。」意思是說:夫君的心有如鏡子,破了就難以復原;而自己的心有如藕絲,藕雖然斷了,但絲仍相連。詩裡用「匣鏡」與「藕絲」作對比,表示郎心如鐵及自己的不捨。後來「藕斷絲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沒有完全斷絕關係。
、信念與自我概念。由此發展出來的認知基模會調節個人與外在世界的互動關係,而外在環境反過來也會影響個人內心身處的思想與情感反應,於是Bandura將自我效能定義為:人們對自己組織並執行必要行動方案以達成特定績效的一種能力判斷,並非是一種可擁有的技能,而是指個人能夠如何善用所擁有的技能的一種信念。所以,自我效能決定了個體不管是其最起始的行為,還是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或是在面對壓力和困境時,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產生動機、認知資源及行動以符合某個情境的要求,盡力達成目標。Gist與Mitchell則在自我效能中加入判斷的概念,認為...
不寒而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內心恐懼至極。漢.楊惲〈報孫會宗書〉:「下流之人,眾毀所歸,不寒而慄,雖雅知惲者,猶隨風而靡,尚何稱譽之有?」《聊齋志異.卷六.馬介甫》:「大人面若冰霜,比到寢門,遂有不可問之處。豈果脂粉之氣,不勢而威?胡乃骯髒之身,不寒而慄?」也作「不寒而栗」。
心不在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是闡發《儀禮》經義的書。《禮記》本為許多有關於「禮」的單篇文章,內容或言哲理,或論政治制度,或記禮樂器物,或述生活儀節,是儒家的禮學要籍。〈大學〉是《禮記》中的一篇,南宋朱熹,將它由《禮記》抽出,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為之作注,撰成《四書章句集注》。典源此段在說明正心修身的道理。所謂修身在正其心,就是自身有所憤怒、恐懼,或是有所嗜好喜樂、憂患,內心就不能端正。心不在其位,那麼看也像沒看見,聽也像沒聽見,連吃東西也不知道滋味。這就說明了修養自身,在於端正自己的內心。後來《禮記》原文中的「心不在焉」演變為成語,被用來比喻心思不集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7.內心、胸襟。《漢書.卷一.高帝紀上》:「寬仁愛人,意豁如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