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050.5741 ms
共 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張大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觀點3 著作4 評價 生平 張大春(1957年6月14日-),當代華文作家,祖籍山東。臺北市立成功高中、輔仁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畢業,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曾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時報週刊編輯。現任News98電臺主持人。工古典詩詞,作品以小說為主,已陸續在臺灣、中國大陸、英國、美國、日本等地出版,曾獲聯合報小說獎、時報文學獎、吳三連文藝獎等。。創作常常以豐富的想像力,跳脫日常語言的陷阱,從而產生對各種意識形態的解構作用。在張大春的小說裏,充斥著虛構與現實交織的流動變化,具有魔幻寫實主義的光澤。他的每一...
|
朱西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文學譯作,其女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也都從事寫作,堪稱文學家庭。民國三十六年,他在南京「中央日報」副刊發表第一篇小說『洋化』,來臺勤於寫作,產量甚豐。他以斬新、豪放的手法所寫的鄉土故事,顥示了極敏銳的想像力和觀察力,以及深厚的中國人文思想。他其它作品緊緊掌握人類內在的靈明與愚昧,抒寫內心的大愛,作生命無限延伸的探討與輻射。其《鐵漿》、《狼》、《破曉時分》等膾炙人口的作品,奠定臺灣的懷鄉書寫。在這些作品中,朱西甯大量運用地方語言、生活習俗,再現特定時空下的鄉土風味,並融入人性善惡與慾望的辯證,形塑其「懷鄉小說時期」的重要...
|
茅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會在漢口成立,茅盾被選爲理事。4月,他主編的《文藝陣地》在廣州創刊,同時又爲在香港復刊的《立報》編輯副刊《言林》。長篇小說《第一階段的故事》(原名《你往那裏跑?》),便是這時完成的。12月,應杜重遠的邀請,經海防、昆明去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學院任教。4月新疆文化協會成立,茅盾被推舉爲委長。1940年,新疆的統治者盛世才反動面目日益顯露,茅盾被迫於 4月底離開新疆,經蘭州、西安於5月末抵達延安。在延安期間,曾在魯迅藝術文學院、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講學。在《中國文化》、《大衆文藝》等報刊撰文多篇...
|
林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5。1995年 〈構成靈魂的……是幽微的閃爍──簡介詩人夏默斯‧亨泥(上)〉,《聯合報‧ 副刊》37版,10月7日。1995年 〈構成靈魂的……是幽微的閃爍──簡介詩人夏默斯‧亨泥(下)〉,《聯合報‧ 副刊》37版,10月17-19日。2004年 〈林泠談詩──斷層的延續〉,《聯合報‧副刊》E7版,10月26-27日。 文學觀點林泠說多年來自己的詩風及關心的主...
|
林海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起照顧三位妹妹和兩位弟弟,擔任「世界日報」實習記者,與筆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結婚,後來主持《聯合報》副刊10年。以小說《城南舊事》(1960年)聞名,是關於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則小故事,曾改編成電影。純文學這個概念最先由林海音提出,提倡不含政治及商業目的地創作文學。她在1961年成立純文學出版社,創辦《純文學雜誌》,培育無數青年作家,她的名言是「有人得意,看背影就可以知道;有人失意,聽腳步聲就可以知道。」晚年為糖尿病、腦中風、肺炎所苦,2001年12月1日11時46分因器官衰竭辭世。1918 出生於日本大阪絹笠町回生...
|
顧蕙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顧蕙倩,江蘇武進人,一九六五年十月生於台北,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曾任《中央日報》副刊組編輯,現任國立台灣師大附中教師,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觀念》雜誌特約編輯。曾獲台北詩人節即席創作首獎,師大噴泉詩獎佳作。著有《追風少年》、《蘇曼殊詩析論》。欣賞<時差>海岸列車鹽柱愛情心賞味期限時差故事思念向日葵天涯,六號流感輕食颱風作品劇本《追風少年》(1995‧正中書局),散文集《漸漸消失的航道》(2001‧健行文化)、《幸福限時批》(2007‧唐山出版社),詩散文合集《傾斜/人間的喜劇》(2007‧唐山...
|
鄭清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文學觀點3 著作4 評價5 引用參考 生平鄭清文,民國二十一年出生在桃園的李姓農家。翌年,由舅父收養,取名鄭清文。七歲入小學,受日本教育。光復後,在台北讀初中時才開始學習中文。民國四十三年考上台大商學系。民國四十七年在林海音主編的「聯合報副刊」發表處女作「寂寞的心」。以後,陸續發表許多新作。民國五十一年,「文星雜誌」舉辦創刊五週年紀念徵文,鄭清文以短篇「我的傑作」獲獎,從此奠定寫作信念。民國四十九年,退伍後回華南銀行復職,並與陳淑惠女士結婚。他的小說從六十年代開始集結出版。「簸箕谷」、「故事」、「校園裡的...
|
辛波絲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創作之外辛波絲卡還曾經把許多法文巴洛克文學作家的作品翻譯成波蘭語。 觀點一九四五年三月,她在波蘭日報副刊發表了她第一首詩作〈我追尋文字〉。一九四八年,當她正打算出第一本詩集時,波蘭政局生變,共產政權得勢,主張文學當為社會政策而作。辛波絲卡於是對其作品風格及主題進行全面之修改,詩集延至一九五二年出版,名為《存活的理由》。辛波絲卡後來對這本以反西方思想,為和平奮鬥,致力社會主義建設為主題的處女詩集,顯然有無限的失望和憎厭,在一九七O年出版的全集中,她未收錄其中任何一首詩作。一九五四年,第二本詩集《自問集》出版。在這本詩集裡,...
|
方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報紙副刊每日刊出的短文,因全文排成方塊形,故稱為「方塊」。
|
張秀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觀點3 著作4 評價 生平張秀亞(1919-2001)張秀亞女士出生於1919年,祖籍河北省滄縣(今黃驊縣),曾任教於輔仁、靜宜大學。張女士四歲識字,稍長就讀天津貞淑小學、河北省第一女師,後考入輔仁大學。張女士於十四歲開始創作,寫作生涯長達七十年。早年她投稿天津大公報副刊,得到主編蕭乾和沈從文兩位知名作家的鼓勵,高中即出版第一本散文小說合集書作《大龍河畔》,不僅被同學稱為「小小詩人」,也被稱為北方最年輕的女作家。張女士著作多種,文學著譯和評論達八十餘冊,其散文著作《三色堇》、《北窗下》、《曼陀羅》、《牧羊...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