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冤家路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經,路過車遲國。唐僧見國王迫害和尚,便要悟空探個究竟。悟空發現那三個道人是虎力、鹿力、羊力三個妖魔的化身,便與八戒、沙僧到三清殿,騙妖魔說自己是天尊臨凡,撒尿偽作聖水;後被發現,三人駕雲而去。第二天,唐僧師徒去和車遲國王交換關文,三妖看到唐僧師徒,便跟車遲國王說昨夜被騙之事,並說正想去抓人,沒想到「冤家路兒窄」,竟然自動送上門來。後來唐僧師徒運用智慧、神通與耐力,終於戰勝妖魔,繼續西行的路程。後來「冤家路窄」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指仇人或不願見到的人,偏在狹小的路上相遇,無法躲避。
投石填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跌入海中,再也沒有回來。而在東海西邊的發鳩山上,在女娃死後,卻突然出現一種美麗的小鳥,據說就是女娃的化身,總是「精衛、精衛」地叫著,於是被稱作「精衛」。這種小鳥,不斷地用牠小小的嘴,銜著山裡的小樹枝和小石子,投入東海,一心想把東海填平,以化解心中之恨。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精衛填海」,用來比喻心懷冤憤,立志報仇。然而,東海是如此的深廣,精衛鳥是如此的弱小,所以又可借「精衛填海」來比喻意志堅定,不懼艱苦。
教師素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是教師把這些規範、準則逐步內化,成為教師從事教育事業的準則。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範、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們都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模仿其態度、情趣、品行、乃至行為舉止、音容笑貌、板書筆跡等。因此,可以說教師道德素質比教師文化素質更為重要。師德才是教師的靈魂,是教師人格特徵的直接體現。教師素質是職業素質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有了教師職業勞動之後,由一些教育家、思想家總結概括而成,並在他們的著作中表達出來的。教師職業素質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範和道德品...
東海撈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豬八戒本是天庭的天蓬元帥,因觸犯天條,被貶入凡間,不慎投胎為豬,但仍有神通。豬八戒天性貪食好色,曾化身男子前往高家莊提親,後被視破,遭到收伏。因為豬八戒什麼都不怕,只怕二郎神的哮天犬,故吳昌齡以此傳說作為題材,寫了這齣雜劇。在曲詞中,吳昌齡描寫閨女待嫁,但姻緣天定不能強求,苦無對象只好蹉跎青春的幽怨心情,用「海內尋針」來形容如意郎君難以尋覓。這裡的「海內尋針」意同「海底撈針」,另外明代朱權的《荊釵記》也用了「東海撈針」,意思也是一樣的。如果要追探更早的典源線索,唐代道世所編的《法苑珠林.卷二三.慚愧篇.引證部》中,也有類似的用法:「一鍼投海中,求之尚可得。一失人身命,難得過於是。」意即在大海...
糊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遠的民間藝術。女生成年禮用的「七娘媽亭」、拜天公用的「燈座」都屬於喜慶類,這些紙糊的形象被視為神明的化身。(註2)糊紙工藝的另一個功能,是驅煞避凶,若遇到不順、不吉利的事情,便燒化紙糊的偶像求平安。舉例來說,若一戶人家在一年之中有三個人去世,便會請匠師糊紙棺材;久病祈求轉運,則請匠師製作紙人燒化。在寺廟慶典時,也會有信徒戴上紙製枷鎖,希望消災解厄。(註3) 白事糊紙一般來說,「白事」象徵有關陰間的事物,最常見的就是喪事。在喪儀中常可看到各種紙糊成的房屋、金庫、童男童女與日用家具,都是為了燒化給亡者,讓亡者在陰間的生活不虞...
彌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菩薩的名稱之一。為梵文Maitreya的音譯。根據佛經的說法,他將繼釋迦牟尼佛在未來世的時候,成佛度眾生。並被認為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開創者。關於他的塑像,在漢地寺院中多依契此和尚的形狀,塑成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因為傳說契此是彌勒的化身。所以其造型和一般菩薩不同。也譯作「慈氏」。
大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人格崇高、道德完備的人。[例]孔子是儒之大聖,仁者的化身
老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清代劉鶚《老殘遊記》中的人物。姓鐵,名英,號補殘。因受人器重,故被稱為「老殘」。以行走江湖,替人治病為業。為作者劉鶚本人的化身。《老殘遊記》第一七回:「卻說老殘被人瑞逼成好事,心裡有點不痛快,想要報復。」《老殘遊記》第二○回:「卻說老殘次日雇了一匹驢,馱了一個被搭子,吃了早飯,就往泰山東路行去。」
蝴蝶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書名。(Rebecca)英國小說家杜.莫莉葉(Daphne du Maurier)著,西元一九三八年發表。透過男女主角相識、相知的過程,挖掘男主角亡妻麗蓓嘉(Rebecca)在完美化身下不為人知的醜陋面。
埋名隱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隱姓埋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元朝王子一寫的《誤入桃源》雜劇中,描述漢明帝時有二個書生劉晨、阮肇,他們為逃避亂世,在天臺山下隱居修道。一日採藥迷路,偶遇太白金星化身的樵夫,太白金星問他們為何不去求取功名,卻在山中隱居修道。劉晨、 阮肇回答說:「這幾年天下荒亂,干戈並起,官場黑暗險惡,所以避入山中修行。如此便不必管外界的紛紛擾擾,是是非非;隱姓埋名,作一個莊稼人,與麋鹿魚蝦為伴,悠閒地過日子。」「隱姓埋名」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被用來指隱瞞姓名,不讓別人知道真實的身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