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4.955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柔茹寡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受窮困的國家,可能滅亡。喜好修建宮室臺榭,經常勞動百姓、消耗財物的國家,可能滅亡。講求祭祀鬼神、迷信卜筮的國家,可能滅亡。可以用權勢謀求官職,可以用賄賂取得爵祿的國家,可能滅亡。處事遲緩而無成就,行事柔弱而缺乏果斷,喜好與憎惡都無法決定,沒有堅固立場的國家,可能滅亡。後來「優柔寡斷」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柔茹而寡斷」演變而出,形容行事猶豫,不能當機立斷。
九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術數用語。指九個方位。東漢以前的易緯家以八卦之宮,加上中央,合稱為「九宮」。《後漢書.卷五九.張衡傳》:「臣聞聖人明審律歷以定吉凶,重之以卜筮,雜之以九宮。」
絕薪止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釜底抽薪」之典源,提供參考。 ※#《呂氏春秋.季春紀.盡數》1>今世上卜筮禱祠,故疾病愈來,譬之若射者,射而不中,反修于招,何益於中?夫以湯2>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則止矣。故巫醫毒藥,逐除治之.故古之人賤之也,為其末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漢書.卷五一.賈鄒枚路傳.枚乘》。 (2) 湯:熱水、開水。〔參考資料〕 《漢書.卷五一.賈鄒枚路傳.枚乘》人性有畏其景而惡其跡者,卻背而走,跡愈多,景愈疾,不知就陰而止,景滅跡絕。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欲湯之凔,一人炊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不絕之於彼,而救之於此,譬猶抱薪而救火也。養由基,楚...
江郎才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4,字景純,東晉河東聞喜人。為著名的文學家與思想家,博學高才,好古文詩賦,又精通陰陽、曆算、五行、卜筮之術。曾為《爾雅》、《山海經》、《方言》、《楚辭》等書作注。 (6) 卿:對人的尊稱,此處指江淹。 (7) 見還:歸還。 (8) 五色筆:五色的彩筆。此處隱喻文才。〔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梁書.卷一四.江淹列傳》、《南史.卷五九.江淹列傳》
整襟危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正襟危坐」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日者,指占候卜筮的人。太史公司馬遷撰寫的〈日者列傳〉,是楚人司馬季主的傳記。司馬季主,精通《易》理,擅長黃老之術,在長安東市替人占卜為生。這天,中大夫宋忠和博士賈誼兩人剛好都輪到放假,於是聚在一起討論大《易》和先王聖人的道術。賈誼說他曾經聽說,古代的聖人如果不在朝廷當官,就一定置身於醫生或卜者的行列,他想去找卜者來驗證這句話的真實性。兩人來到市集,在占卜的店鋪中遇到閒坐的司馬季主。席中,司馬季主講述天地自然運行規則,和陰陽吉凶的緣由,聽起來都很有道理,這使得他們感到十分驚異,曉得是遇見高人,連忙把帽子戴正,繫好帽帶,並整理衣襟,端正地坐好,然後才開始...
才盡江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4,字景純,東晉河東聞喜人。為著名的文學家與思想家,博學高才,好古文詩賦,又精通陰陽、曆算、五行、卜筮之術。曾為《爾雅》、《山海經》、《方言》、《楚辭》等書作注。 (6) 卿:對人的尊稱,此處指江淹。 (7) 見還:歸還。 (8) 五色筆:五色的彩筆。此處隱喻文才。〔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梁書.卷一四.江淹列傳》、《南史.卷五九.江淹列傳》
方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泛指醫學、卜筮、星相等之術。《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傳上.序》:「漢自武帝頗好方術,天下懷協道蓺之士,莫不負策抵掌,順風而屆焉。」《三國演義》第二九回:「順帝時曾入山採藥,得神書於陽曲泉水上,號曰『太平青領道』,凡百餘卷,皆治人疾病方術。」
策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卜筮占問。漢.袁康《越絕書.卷一四.越絕德序外傳記十八》:「范蠡因心知意,策問其事,卜省其辭,吉耶凶耶?」
占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占卜以判斷夢的吉凶。《後漢書.卷五○.孝明八王傳.梁節王暢傳》:「從官卞忌自言能使六丁,善占夢,暢數使卜筮。」
將陋就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因陋就簡」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因陋就簡」原作「因陋就寡」。秦時焚書坑儒,只留下醫藥及卜筮之書,其餘書籍幾乎付之一炬。漢興之後,朝廷為了復興文化,一方面廣蒐經書的斷簡殘篇,一方面也請年老學者口述經文,以當時通用的文字「隸書」記錄下來。漢武帝時,魯恭王破壞孔子故居,在牆壁中發現了由秦前文字所寫成的經書。哀帝時,劉歆又於祕府校書時發現了其他的古文經書。因為使用的文字不同,所以用隸書寫成的經書被稱為「今文經」,而由秦前文字寫成的經書則稱為「古文經」。兩者的經書雖同,但內容實有出入,且兩派學者的治學研究態度更是大相逕庭,今文經學者偏重微言大義,被朝廷視為標準,由博士學官講授;古文經學者則...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