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郭沫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開貞,字鼎堂。四川樂山人。中國現代著名的作家、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書法家和社會運動家。同時也是甲骨學四堂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文聯主席、中國科大第一任校長等職。目錄1 生平2 文學觀點3 著作3.1 新詩3.2 散文3.3 小說3.4 自傳3.5 戲劇3.6 史學、考古3.7 翻譯3.8 書法4 其他4.1 歷史劇4.2 女神5 參考資料6 外部連結...
娜芙蒂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容顏,快樂的源泉,天籟之聲帶給我於月,優雅的王后,無線的愛戀,為我兩地之君代來幸福的使者。」一般考古學家推斷娜芙蒂蒂與艾赫納頓(Akhenaton)可能共同治理過當時的埃及。在其統治期間曾進行宗教革命,推翻過去古埃及所信仰的傳統神明「阿蒙神(Amon)」,改為信奉「阿頓神(Aton)」。(註1) 娜芙蒂蒂半身石膏像約莫在西元一九零八年,德國的考古學家路德維希˙伯洽特對艾赫納頓古城的南部一帶進行相關的考古研究,而其在王室雕塑家杜特摩西(Thutmo...
二里頭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位於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村的古代遺址,考古學家推斷為夏代的文化遺跡。
伊拉斯莫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伊拉斯莫早年在故鄉荷蘭受過富有人文主義色彩的「共生兄弟會」之教學,並受到古希臘大師亞力柯拉(R.Agricola)影響深遠,古學底子深。自從佩脫拉克以降,人文主義學者均對當時的教育環境有「今不如古」的感嘆心態,伊拉斯莫當然也不例外,但在這一波的懷古風潮下,伊拉斯莫依然有自己的教育新見:目錄1 稱頌人文教育的功能2 理想教育的三大因素-天性、訓練、練習3 諷刺時弊,表現人文的純真精神4 結語5 資料來源 稱頌人文教育的功能1.古希臘及羅馬的著作,是人類最主要也是全部的知識。→溫故知新2.人文素養與品德行為息息相關,進行人文...
侯方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義、辨是非、不阿附權貴的高尚品德。 著作《壯悔堂集》、《四憶堂詩集》 觀點早年曾參加復社,以「興復古學」為號召,因而得名。本是以「獎進後學」為目標的學術性團體,但是後來成為政治團體,涉入黨爭,惟對清初樸學經世致用哲學思想承傳影響甚巨。南明滅亡後,復社部分成員堅持抗清,復社遂成為抗清組織,於順治九年(1652年)被迫解散。 評價賈開宗《侯朝宗本傳》說他:「幼博學,隨父司徒公官京師,習知朝中事。嘗嘆曰:『天下且亂,所見卿大夫殊無足以佐中興者,其殆不救乎?』」,憂世之情,使他萌生了豪邁的用世之志。時人評價他:「朝宗天人姿,才...
秦始皇兵馬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初發現兵馬俑遺址時,兵馬俑衣著、深上披帶的武器等顏色歷經兩千多年仍相當鮮豔而豐富,威風不減,然而至考古學家挖掘出土後,受空氣氧化的影響,不過短短幾分鐘則漸剝落、消失,轉為今日我們在開放參觀的區域中所看到的陶土色。西元一九七九年十月一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正式對外展出。 參考書目註1:通鑑文化編輯部,《消失的古文明》,新北市:生活品味文化,民95,頁102-105。註2:張濤,《秦始皇兵馬俑》,藝術家出版社,1996。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秦始皇兵馬俑英文關鍵字:Terracotta Army
遺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前人所遺留下來的東西、器物。可供考古學家研究,一為文化遺物,如器物、建築等;一為自然遺物,如花粉、骨骸等。
仰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名。位於河南省澠池縣的小村落。民國十年左右瑞典考古學者安德生(Anderson)曾在此發掘古代傅彩陶器及石器等,經考證為新石器時代的遺物,因指其物所屬的時期為新石器時代的一期,即命名為「仰韶期」。凡歷史文化與此時期具有相同特徵者,稱為「仰韶文化」。
法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東晉高僧。平陽郡武陽(今山西省襄丘縣)人。俗姓龔,三歲為沙彌,二十歲受比丘戒。因感於當時律典的缺乏。乃於晉安帝隆安三年前往印度求法。至義熙八年才返國,前後共歷十五年,攜回了《摩訶僧祗眾律》、《十誦律》、《雜阿毗曇心》、《大般泥洹經》、《彌沙塞律》、《長阿含經》、《雜阿含經》等,都是當時中土所無的大小乘的基本要籍。並和佛馱跋陀羅共譯出《摩訶僧祗律》、《僧祗比丘戒本》、《大般泥洹經》等,此外法顯還將他西行求法的經歷寫成《歷遊天竺記傳》,保存許多寶貴的西域古代史地資料,極為各國歷史學者和考古學者所重視。
人類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研究人類及其在各種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結構與文化的科學,範圍包括人類的軀體、文明、社會的構造,以及對於周圍環境的行為與心靈的反應等研究。人類學研究通常可分為體質人類學、考古人類學、文化人類學、語言人類學、社會人類學、應用人類學等次領域。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