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67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刎頸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打趙國,是因為對我們兩個人有所顧忌。如果我們互相爭鬥,有任何一方傷亡,都可能會使國家遭致兵禍。國家的安危當然重於私人的恩怨,所以我才會不斷地忍讓啊!」後來這番話傳到廉頗耳中,讓他覺得非常慚愧,於是脫了上衣,背負著荊條,親自到藺相如家認錯,請求原諒。寬宏大量的藺相如並不怪罪他,反而與他結交,兩人從此成為生死與共的好朋友。後來原文中的「刎頸之交」就用來比喻可同生共死的至交好友。
六月飛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鄒衍事燕惠王被讒下獄,時值五月炎夏,卻突然降霜的故事。典出《初學記.卷二.霜第三.事對》引漢.劉安《淮南子》,惟今本《淮南子》無此文。但後代傳說成六月,故後世多以六月飛霜比喻有冤獄。唐.張說〈獄箴〉:「匹夫結憤,六月飛霜,可以安危,可以興亡。」《幼學瓊林.卷一.天文類》:「鄒衍下獄,六月飛霜。」
肉袒負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打趙國,是因為對我們兩個人有所顧忌。如果我們互相爭鬥,有任何一方傷亡,都可能會使國家遭致兵禍。國家的安危當然重於私人的恩怨,所以我才會不斷地忍讓啊!」後來這番話傳到廉頗耳中,他覺得非常慚愧,於是脫了上衣露出臂膊背負著荊條,親自到藺相如家認錯。藺相如並不怪罪他,兩人反而從此成為生死與共的好朋友。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負荊請罪」,用來比喻主動向對方承認錯誤,請求責罰和原諒。
陛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臣民對天子的尊稱。《漢書.卷五四.李廣蘇建傳.蘇建》:「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安危不可知。」《三國演義》第三回:「國不可一日無君,請陛下還都。」
不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審慎明察。三國魏.嵇康〈養生論〉:「世人不察,惟五穀是見。」《三國演義》第一六回:「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不可不察。」
捻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軍,也成了整個捻軍中一隻很重要的武力。 平定清政府在這個地方的控制原本就很薄弱,地方民眾為了自身的安危,往往築成堡壘(圩寨)以自衛。捻亂爆發後,為了躲避政府額外的稅收和官員無度的需索,地方民眾往往願意與同鄉之誼的捻軍合作。叛亂的捻軍得到地方自衛武力的支持,使得清政府一直到同治七年(一八六八)才能徹底將他們平定。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捻亂英文關鍵字:Nien rebellion 參考資料張元、李孝悌/著。簡明中國歷史。頁263-265。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一木難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就是說,蓋廊廟那樣龐大的建築所需要的材料,不是一棵樹木上的枝幹所能完全提供的;同樣的,一個國家的治亂安危,存亡榮辱,也不是君王一個人的能力所能承擔,必須依賴其他朝臣同心協力。這就是「獨木難支」的道理。後來「獨木難支」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事情非常重大,非一人之力所能支持。在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中,另有一個關於「獨木難支」的故事︰晉朝的任愷(ㄎㄞˇ)與和嶠(ㄐㄧㄠˋ)本來交好,後來任愷失去權勢,有人就問和嶠說︰「你們不是好朋友嗎,為何你眼看著任愷失勢,卻不肯幫助他呢?」和嶠回答︰「元裒(任愷之字)如北夏門,拉攞自欲壞,非一木所能支。」 意思就是說,任愷不知檢點,自取敗壞,...
文天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著作3 評價4 特色簡介5 參考資料 生平(1236~1283),初名雲孫,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吉安(今江西縣名)人。 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考取進士第一名。歷任湖南提刑,知贛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臨安危急,奉命至元營議和,因堅決抗爭被扣留,後冒險脫逃,擁立益王趙罡,至福建募集將士,進兵江西,恢復州縣多處。後兵敗被俘至元大都,終以不屈被害。封信國公。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蹟被後世稱許,與陸秀...
尺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法度。《韓非子.安危》:「六曰有尺寸而無意度。」
民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社會風氣。如:「歷史教訓顯示:新政如不符民情,必然失敗收場。」晉.干寶〈晉紀總論〉:「蓋民情風教,國家安危之本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