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47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縱虎歸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放虎遺患注音︰ㄈㄤˋ ㄏㄨˇ |ˊ ㄏㄨㄢˋ漢語拼音︰fàng hǔ yí huàn釋義︰猶「縱虎歸山」。見「縱虎歸山」條。 01.唐.陳子昂〈上西蕃邊州安危事疏〉:「今阻其善意,逆其歡心,古人所謂放虎遺患,不可不察。」 參考詞語︰放虎歸山注音︰ㄈㄤˋ ㄏㄨˇ ㄍㄨㄟ ㄕㄢ漢語拼音︰fàng hǔ guī shān釋義︰即「縱虎歸山」。見「縱虎歸山」條。 01.《東周列國志.第四五回》:「放虎歸山,異日悔之晚矣!」 02.《精忠岳傳.第三一回》:「倘他逃走去了,豈不是放虎歸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擴展、闡揚。《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后傳》:「愚臣既不能深援安危,定金匱之計,又不知推演聖德,述先帝之志。」《後漢書.卷六二.荀淑傳》:「先王光演大業,肆于時夏。」
休戚相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說:「要好好善待晉國的公子,因為他雖然身處異鄉,但卻非常關心晉國的一切,不忘其本,自覺與晉國的榮辱安危互相關聯。現在的晉厲公是個昏君,將來孫周一定會回國去接任國君,繼承王位,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對待他。」後來,晉國發生叛亂,厲公被殺,孫周果然被迎回晉國,即位為晉悼公。後來「休戚相關」這句成語,當就從這裡的原文「為晉休戚,不背本也」演變而出,形容彼此間的關係密切,利害一致。
人心向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心所擁護或反對的。《宋史.卷四三七.儒林傳七.魏了翁傳》:「入奏,極言事變倚伏,人心向背,疆埸安危,鄰寇動靜。」《元史.卷一三八.燕鐵木兒傳》:「人心向背之機,間不容髮,一或失之,噬臍無及。」
兩敗俱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前後左右者日益親,則忠臣碩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勢日益孤。勢孤,則懼禍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1>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禍患伏於帷闥2>,則嚮之所謂可恃者,乃所以為患也。患已深而覺之,欲與疏遠之臣圖左右之親近,緩之則養禍而益深,急之則挾人主以為質3>,雖有聖智不能與謀,謀之而不可為,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則俱傷而兩敗。故其大者亡國,其次亡身,而使姦豪得借以為資而起,至抉其種類,盡殺以快天下之心而後已。此前史所載宦者之禍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注解〕 (1) 把持者:指宦官。 (2) 帷闥:張帷之門,比喻近處。闥,音ㄊㄚˋ,門。 (3) 質:音ㄓˋ,用財物或人作為抵押。
按兵不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荀子.王制》1>具具而王,具具而霸,具具而存,具具而亡。用萬乘之國者,威彊之所以立也,名聲之所以美也,敵人之所以屈也,國之所以安危臧否也,制與在此,亡乎人。……誠以其國為王者之所,亦王;以其國為危殆滅亡之所,亦危殆滅亡。殷2>之日,案3>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縱橫之事4>,偃然5>案兵6>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7>也。案平政教,審節奏,砥礪百姓,為是之日,而兵剸天下勁矣。案然修仁義,伉隆高,正法則,選賢良,養百姓,為是之日,而名聲剸天下之美矣。權者重之,兵者勁之,名聲者美之。夫堯、舜者,一天下也,不能加毫末於是矣。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呂氏春秋.恃君覽.召類》。 (2) 殷:富足...
點到為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僅僅觸及身體便即停止。指比試功夫時,只以分勝負為目的,不傷害到彼此生命的安危。[例]武術比賽,點到為止,不可傷人。
楚囚對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者蘇武的“蘇武節”相提並論:“鐘儀琴未奏,蘇武節猶新”,字裏行間流露出對鐘儀那種大義凜然,不顧個人安危,深切懷念故國的愛國情操的深情贊頌。 4.相似、相反詞 相似詞楚囚相對 牛衣對泣 新亭對泣 相反詞<<無>>
獨木難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就是說,蓋廊廟那樣龐大的建築所需要的材料,不是一棵樹木上的枝幹所能完全提供的;同樣的,一個國家的治亂安危,存亡榮辱,也不是君王一個人的能力所能承擔,必須依賴其他朝臣同心協力。這就是「獨木難支」的道理。後來「獨木難支」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事情非常重大,非一人之力所能支持。在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中,另有一個關於「獨木難支」的故事︰晉朝的任愷(ㄎㄞˇ)與和嶠(ㄐㄧㄠˋ)本來交好,後來任愷失去權勢,有人就問和嶠說︰「你們不是好朋友嗎,為何你眼看著任愷失勢,卻不肯幫助他呢?」和嶠回答︰「元裒(任愷之字)如北夏門,拉攞自欲壞,非一木所能支。」 意思就是說,任愷不知檢點,自取敗壞,...
土崩瓦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誠能無土崩之勢,雖有彊國勁兵不得旋踵而身為禽矣,吳、楚、齊、趙是也。況群臣百姓能為亂乎哉!此二體者,安危之明要也,賢主所留意而深察也。……」 〔注解〕 (1) 秦:朝代名。西元前248∼前207,戰國秦滅六國後,秦王政統一天下,建都咸陽,實行中央集權。因秦始皇專制獨裁,二世皇帝殘暴統治,致使六國遺民紛紛起兵抗暴,後為劉邦所滅。 (2) 吳:國名。周代太王長子泰伯受封於吳地,在今江蘇省吳錫縣。傳至夫差,為越王句踐所滅。 (3) 楚:國名。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國七雄之一。領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後為秦所滅。 (4) 齊:國名。位於今山東省一帶。周武王封姜太公於...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