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37.700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生民塗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生靈塗炭」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晉書.卷一一五.苻丕載記》載:淝水之戰前秦苻堅大敗,姚萇趁機叛變殺死苻堅,並且在長安稱帝建立後秦;同一時間,慕容垂也自立為王,建立後燕,原本統一的北方政權再度分裂。這時幽州刺史王永,擁戴苻堅的長庶子苻丕為帝(即前秦哀平帝)在晉陽即位,並且向州郡發出文書聲討姚萇和慕容垂,在第二篇檄文中說:「天下動亂,外族入侵,先帝苻堅死在賊人手上,京都長安淪陷,國家衰弱,人民處境艱苦有如陷於泥沼和炭火之中。但上天沒有讓秦滅亡,主上英明神武,一定可以光復國土。」王永希望各州郡官員接到文書之後,在孟冬上旬率兵到臨晉會師,準備和姚萇、慕容垂決戰,可是,結果仍然不敵,王永...
范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集解》12卷,「其義精審,為世所重」。父范泰亦有《古今善言》24卷。范曄雖生名門,但本人卻是妾生的庶子。據說范曄的母親把他生在廁所裡,並碰傷了他的前額,因而有小字「磚」。420年,劉裕代晉稱帝,國號為宋。同年,范曄為劉裕子劉義恭冠軍參軍。此後十餘年中,先後擔任過尚書外兵郎、荊州別駕從事史、秘書監、新蔡太守,司徒從事中郎、尚書吏部郎等職。由於性格驕慢,經常被貶官。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因「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刪眾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從而寫下了這部史學名著。此書簡明周詳,敘事生動,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後漢史...
刑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戰國時的學派之一。主張循名責實,慎賞明罰。《韓非子.二柄》:「人主將欲禁姦,則審合刑名者,言與事也。」《史記.卷六八.商君傳》:「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
吹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相傳春秋蕭史善吹簫,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見漢.劉向《列仙傳.卷上.蕭史》。後比喻締結婚姻。唐.白居易〈得景請預駙馬所司糾云景庶子也且違格令欲科家長罪不伏〉:「選吹簫之匹,雖則未獲貞人,預傅粉之郎,豈可濫收庶子?」
廣陵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三國魏嵇康善彈廣陵散曲,祕不授人,後因反對司馬氏專政而遭讒被害,臨刑索琴彈曰:「『廣陵散』於今絕矣!」見《晉書.卷四九.嵇康傳》。後比喻人事凋零或事無後繼,已成絕響。《北齊書.卷三三.徐之才傳》:「長子林,字少卿,太尉司馬。次子同卿,太子庶子。之才以其無學術,每歎云:『終恐同廣陵散矣!』」也作「廣陵客」。
如釋負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如釋重負」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魯國的國君昭公,是襄公的庶子,年紀輕輕的就即位了,但卻整天嬉戲無度,沒有把心思放在國事的治理上,昏庸無能。魯國的實際權力,掌握在魯公的家族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手中,其中又以季孫氏的權力最大。昭公二十五年時,三桓聯合出兵攻伐昭公,昭公逃奔到齊國。後來又到了晉國,晉君把他安置在乾侯這個地方,一直到三十二年死亡,魯國幾乎七年沒有國君。當初昭公在出走時,先居於鄆城,仍然不能改德修行,使得鄆城上下的人也都因此潰亂。因此《穀梁傳》形容昭公離開鄆城出奔到晉國,對鄆城的人民來說,好像放下了一個沉重的負擔一樣。後來「如釋重負」被用來形容像放下重擔那樣輕鬆...
房玄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才,把他們納入幕府,士兵中有特殊才能的,他也去讓他們死心塌地的為秦王效力。秦王為太子,他因公擢為右庶子,太子即位,任他為中書令。當太宗大封功臣時,把他 列為第一,眾將心中有些不服,太宗的叔父首先出來道:「陛下起義兵,臣在關中首先響應,攻城略池,出生入死,冒險犯難,才有今日的地位。而房玄齡,只在帷幕中,動動筆墨,他的功勞反在 臣之上,臣未免有些不服。」太宗道:「叔父為國家,當然也歷盡辛苦,立了不少汗馬功勞,可是玄齡卻參與每一戰役,做全面部署,這種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功勞,是誰也比不上的 ,論功行賞,玄齡自然應在...
一新耳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勝,香山首焉。香山之壞久矣。樓亭騫崩,佛僧暴露。士君子惜之,予亦惜之;佛弟子恥之,子亦恥之。頃予為庶子、賓客,分司東都,時性好閒遊,靈跡勝,靡不周覽。每至茲寺,慨然有葺完之願焉。……凡支壞補缺,壘隤覆漏,杇墁之功必精,赭堊之飾必良。雖一日必葺,越三月而就。譬如長者壞宅,鬱為導師化城。於是龕像無燥濕陊泐之危,寺僧有經行宴坐之安,遊者得息肩,觀者得寓目。關塞之氣色,龍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石樓之風月,與往來者耳目一時而新。
太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君王的嫡長子或預備繼位的兒子。周時,天子及諸侯的嫡長子,稱「太子」,也稱為「世子」。秦朝因之。漢時則改稱皇太子。金元時,皇帝之庶子亦有稱太子的。明以後,皇帝之嫡子稱為「皇太子」,而親王之嫡子則統稱為「世子」。《西遊記》第三七回:「我本宮有個太子,是我親生的儲君。」也作「大子」。
外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非分內應為的事。唐.常袞〈授李廙太子左庶子制〉:「混冥元和,屏絕外務。」《紅樓夢》第二三回:「寶玉一發得了意,鎮日家作這些外務。」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