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5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050.159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明眸皓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hào chǐ釋義︰猶「明眸皓齒」。見「明眸皓齒」條。 01.元.楊景賢《劉行首.第三折》:「捨性命輕拋撇,則戀著星眸皓齒,杏臉鶯舌。」 參考詞語︰皓齒星眸注音︰ㄏㄠˋ ㄔˇ ㄒ|ㄥ ㄇㄡˊ漢語拼音︰hào chǐ xīng móu釋義︰「星」亦明亮之意。「皓齒星眸」猶「明眸皓齒」。見「明眸皓齒」條。 01.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守著那皓齒星眸,爭忍的虛白晝。」
惴惴不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走到將活埋自己的墓穴之前,禁不住恐懼而全身戰慄。蒼天啊蒼天,為什麼要殺害這樣的好人啊?若能救贖他的性命,我願代他死百回。其中「惴惴」是形容恐懼的樣子。典源又見《詩經.小雅.小宛》,此詩內容是在諷刺周幽王的無才無德,並勸誡自己兄弟在亂世中要潛跡以避禍。其中「惴惴小心,如臨于谷」則是表述在深谷之前,謹慎恐懼的樣子。後來「惴惴不安」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因恐懼擔憂而心神不安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7.背棄、違背。如:「辜負」、「忘恩負義」。唐.李白〈白頭吟〉:「古來得意不相負,祗今惟見青陵臺。」《喻世明言.卷八.吳保安棄家贖友》:「今彼在生死之際,以性命托我,我何忍負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不顧、捨棄。如:「豁出性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生命、性命。[例]求生、輕生、放生
擢髮難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舉讓須賈非常惱怒,回到魏國後,他便指控范雎與齊國私通,有賣國的意圖,范雎因而被捕,並遭到毒打,差點兒性命不保。范雎死裡逃生後設法投奔到秦國,改名為張祿,憑著過人的才智與謀略受到秦昭王重用,成為秦國宰相。而魏國一直以為范雎已死,完全不知道張祿便是范雎,所以在秦昭王準備發兵攻打魏國時,魏王便派了須賈到秦國和談。須賈到了秦國後,范雎故意穿得破破爛爛,假扮成一個卑下的傭人來相見,須賈看到他雖然沒死但生活窮困,竟然大表憐惜地贈予一件袍子。待范雎離開後,須賈才從旁人口中得知,這個昔日遭他陷害的人其實就是當今秦相張祿,須賈又是驚訝,又是惶恐地趕緊登門謝罪。他一到范雎的府第前,便把上衣脫掉,從門口一路膝行至范...
束之高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置高閣,不復省視。」 02.清.江藩〈漢學師承記序〉:「至於濂、洛、關、閩之學,不究禮樂之源,獨標性命之旨。義疏諸書,束置高閣;視如糟粕,棄等弁髦。」 參考詞語︰置之高閣注音︰ㄓˋ ㄓ ㄍㄠ ㄍㄜˊ漢語拼音︰zhì zhī gāo gé釋義︰猶「束之高閣」。見「束之高閣」條。 01.《西遊補.第一五回》:「行者在山凹裡,見師父果然做了將軍,取經一事,置之高閣,心中大亂,無可奈何。」 02.清.鄭觀應《盛世危言.卷六.練兵上》:「縱有黃帝握奇、太公陰符、孫吳心法、諸葛八陣,或置之高閣,或視為陳言。」
捕風捉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許年,國削民乏,渺然視太平之象,更若捕風繫影。」 02.宋.朱熹〈答廖子晦書〉一八首之一八:「蓋性命之理雖微,然就博文約禮實事上看,亦甚明白。正不須向無形象處東撈西摸,如捕風繫影,用意愈深而去道愈遠也。」 參考詞語︰捕影拿風注音︰ㄅㄨˇ |ㄥˇ ㄋㄚˊ ㄈㄥ漢語拼音︰bǔ yǐng ná fēng釋義︰猶「捕風捉影」。見「捕風捉影」條。 01.元.吳昌齡《東坡夢.第三折》:「只待要靜巉巉幕天席地,笑吟吟倚翠偎紅。怎知道被禪師神挑鬼弄,做一場捕影拿風。」 參考詞語︰捉影捕風注音︰ㄓㄨㄛ |ㄥˇ ㄅㄨˇ ㄈㄥ漢語拼音︰zhuō yǐng bǔ fēng釋義︰猶「捕風捉影」。見「捕風捉影」條。...
無出其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押解到了京師。到了京師之後,貫高坦承謀反的事件是他們一手策劃的,趙王完全不知情,於是高祖饒恕了趙王的性命,廢為宣平侯。後來趙王向高祖推薦田叔等人,都獲得高祖的召見。武帝跟他們談話之後,發現他們的才能出眾,朝中的大臣沒有一個比得上他們,十分高興,就任命他們全都做了郡守或諸侯的國相,田叔也被封為漢中郡守。後來「無出其右」這個成語,就從原文「毋能出其右」演變而出。因古時以右為尊,故「無出其右」就用於表示沒有人能勝過他。
置若罔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其他大臣見他命將不保,趕緊去向沈一貫說情,沈一貫才出面解除了部分危機。經歷了這場事,郭正域雖然保住了性命,但他身邊的許多人卻受到牽連,自己也被罷官還籍,最後死於家鄉。朱國幀在他的書中提到這件事,認為沈一貫只因宿怨,對不利於郭正域的密報「置若罔聞」,不加理會,甚至利用情勢順水推舟,讓這件事擴大,連累許多無辜的人。後來「置若罔聞」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指雖有耳聞,卻好像沒有聽到一樣不加理會。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