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4.879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芬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香氣濃盛。《文選.顏延之.和謝監靈運詩》:「芬馥歇蘭若,清越奪琳珪。」唐.李白〈感時留別從兄徐王延年從弟延陵〉詩:「清英神仙骨,芬馥茝蘭蕤。」
敦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敦厚和睦。《後漢書.卷七○.孔融傳》:「聖恩敦睦,感時增恩,悼二王之靈,發哀愍之詔,稽度前典,以正禮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朝霞、彩霞。《玉篇.赤部》:「赮,東方赤色也,亦霞。」唐.柳宗元〈同劉二十八院長述舊言懷感時書事奉寄澧州張員外使君五十二韻之作因其韻增至八十通贈二君子〉詩:「金爐仄流月,紫殿啟晨赮。」
交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比喻知心的朋友。南朝宋.謝靈運〈感時賦〉:「相物類以迨已,閔交臂之匪賒。」唐.駱賓王〈與博昌父老書〉:「自解攜襟袖,一十五年,交臂存亡,略無半在。」
作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創作樂曲。[例]每當他作曲沒有靈感時,就會到世界各地去旅行。
激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激動振奮。唐.高適〈酬河南節度使賀蘭大夫見贈之作〉詩:「感時常激切,於己即忘情。」《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一回:「雖是一般的感激,然而總沒有這種激切。」
錢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遠。然其詩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風格清空閒雅、流麗纖秀,尤長於寫景,為大曆詩風的傑出代表。  少數作品感時傷亂,同情農民疾苦。以《省試湘靈鼓瑟》詩最為有名。有《錢考功集》,集中五絕《江行無題一百首》及若干篇章,為其曾孫錢珝所作。代表作  送僧歸日本  上國隨緣住,來途若夢行。  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  水月通禪觀,魚龍聽梵聲。  惟憐一燈影,萬里眼中明。  銜魚翠鳥  有意蓮葉間,瞥然下高樹。   擘破得全魚,一點翠光去。  谷口書齋寄楊補闕  泉壑帶茅茨,雲霞生薜帷。  竹憐新雨後,山愛夕陽時。  閑鷺棲常早,秋花落...
牢補羊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亡羊補牢」。見「亡羊補牢」條。01.清.畢沅〈春仲東行安會道中感時述事寄蘭州當事諸公〉詩:「盡心臣下責,惜命上天慈。牢補羊亡後,經營莫更遲。」
風移俗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移風易俗」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樂記〉是古代流傳下來最早記錄音樂理論的文章。這篇文章談到音樂的產生及其作用,大意是:當人心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產生情感時,就會發出聲音。把各種聲音結合起來,加上舞蹈動作,就進而產生音樂;所以古代聖王都十分注重對人心會產生影響的事物,並且主張用「禮義」來導正人民的行為,以「音樂」來調和人民的心性。音樂之中,又以和善純正的音樂,最能讓人心平氣和,耳目清明靈敏,長期下來可以潛移默化人民的心性,進而改善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習俗,使天下回復和平安寧。「移風易俗」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表示改善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習俗。
變風易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移風易俗」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樂記〉是古代流傳下來最早記錄音樂理論的文章。這篇文章談到音樂的產生及其作用,大意是:當人心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產生情感時,就會發出聲音。把各種聲音結合起來,加上舞蹈動作,就進而產生音樂;所以古代聖王都十分注重對人心會產生影響的事物,並且主張用「禮義」來導正人民的行為,以「音樂」來調和人民的心性。音樂之中,又以和善純正的音樂,最能讓人心平氣和,耳目清明靈敏,長期下來可以潛移默化人民的心性,進而改善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習俗,使天下回復和平安寧。「移風易俗」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表示改善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習俗。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