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7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50.201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長度成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系統的擴充能力,其焦點為主從式系統架構。在前端工作站之工作內容可包括:人機介面、存取區域性檔案和一些計算處理在一部電腦上執行,而後端如資料庫管理系統和其它集中理的作業在另一部電腦上處理。在此種系統因前端分擔較多的工作,故可以大幅降低後端的工作負擔。如一交易處理系統若交易量增加,只需增加前端設備系統可以很容易的達成擴充的目的。
成長梅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衣體貼生於基物,裂片寬2-5 mm;上表面無裂芽和粉芽,假杯點邊緣生和表面生,常形成鬆散網狀;假根單一或分叉或二歧分叉。分生孢子圓柱狀;子囊孢子13-15 X 21-27μm。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長、發育。如:「成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情達到預定目標。與「敗」相對。如:「完成」、「功成名就」、「大功告成」。
變為。如:「點石成金」、「他成了大忙人。」、「鐵杵磨成繡花針。」
指人事物發展到一定的狀態、階段。如:「成熟」、「成人」、「成蟲」。
可以。如:「這樣子做也成。」、「我不會同意你去做這事,不成就是不成。」
既有的、既定的。如:「成規」、「成見」「成語」、「一成不變」。
整個、全部的。如:「成天」、「成年累月」。
促成。如:「成全」、「玉成」、「君子有成人之美」。
達到。如:「成千上萬」、「成雙成對」。
構成整體的。如:「成分」、「成員」。
成果。如:「坐享其成」、「守成不易」。
已做好的。如:「成品」、「成衣」、「成藥」。
量詞。用於計算十等分概念的單位。如:「有八成希望。」
姓。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下屬的需要與滿足的假定為基礎。需求層次理論是解釋人格的重要理論,也是解釋動機的重要理論。其提出個體成長的內在動力是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層次與性質的需求所組成的,而各種需求間有高低層次與順序之分,每個層次的需求與滿足的程度,將決定個體的人格發展境界。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六個)層次,由低到高,並分別提出激勵措施,其理論的一個基本假設就是「人是一種追求完全需求的動物」。馬斯洛需求層次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依金字塔的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需求層次如下:(一)...
揠苗助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揠,拔起。「揠苗助長」指拔苗以助其成長,反而讓苗枯死了。比喻使用不當的手段以求速成,結果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典出《孟子.公孫丑上》。
移情與反移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現在無意識地重演已被遺忘的兒時(childhood)記憶與壓抑的潛意識幻想。」 移情移情與個人過去的成長史、經驗和當前的需求狀態有關。個案把在諮商中被引發的過去強烈情感投射在治療師身上,認為治療師的想法和行動就和過去的某人一樣,因而對諮商師產生不切實際的想法,甚至對治療師做出不恰當的行為。相反地,一位訓練有素的治療師會善用治療性的移情,協助個案領悟過去的關係和經驗。(註一) 反移情又稱情感反轉移,反移情則是諮商師經驗到「諮商師無意識地將正向或負向的願望、幻想、感覺指向或投射到個案身上,究其原因乃是諮商師個人未解決的衝突。...
生態系統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ry) 生態系統理論於1979年由Bronfen brenner提出,此理論重點在於,兒童及青少年的成長發展是受生物因素及環境因素交互影響。發展中的個體、發展中的環境,以及特別是兩者間的演化互動(evolving interation)的過程。 環境因素生物因素就是自然生態環境,環境因素則由兒童的生活環境推廣至外在的世界環境,環境可分為五層: 微觀系統是指與兒童有切身關係的生活環境。包括家庭、學校、友伴及社區。 中介系統是指家庭、學校、友伴及社區之間的聯繫與相互關係,如父母與學校相互合作情況,友伴群體相處的影響等。 外在...
探究式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論文。謝州恩、吳心楷(2005)。探究情境中國小學童科學解釋能力成長之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歐用生(1989)。教學方法的新趨勢(上)(中)(下)。教與愛,24-26 期。張靜儀(1995)。自然科探究教學法。屏師科學教育,第1 期。張清濱(2000)。探究教學法。台北:師友月刊社。劉宏文(2001)。高中學生進行開放式科學探究活動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維高斯基的認知發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其名詞所翻的鷹架二字一般,它的使用模式在於當幼童一開始學習的時候,我們給予其大量的協助,促其可以快速成長,然後在架構逐漸完整之後,漸漸地將協助拿掉,使其自己成長茁壯,如同蓋房子一般,因此老師的教學(包含知識的灌輸,還有身教、境教等等),家庭的支柱,這些都是鷹架的一部分,但最後在成品完成後,都需要漸漸拆除,才能讓他擁有自我的判斷,及自身的價值肯定。 參考資料註1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頁52-58。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註2 Robert....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