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耕種。《書經.多方》:「今爾尚宅爾宅,畋爾田,爾曷不惠王熙天之命?」唐.孔穎達.正義:「治田謂之畋,猶捕魚謂之漁,今人以營田求食謂之畋食,即此畋。」
牽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臺灣古老的捕魚方式。利用魚群最密集靠岸的時候,以小船將漁網拖離海岸並將網放至海中,而漁網的兩端則固定在岸邊,魚群被圍住後岸上的人協力將魚網拉上岸來。
陸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接連不斷。[例]捕魚的船兒正陸續返航,駛進漁港。
忘筌得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得魚忘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筌,是竹編的魚籠,用以捕魚。蹄,是捕兔用的網子,即是兔罝。莊子用筌和蹄比喻為了達成目的而採取的手段,捕捉魚和兔才是獵人真正的目的。如果已經捕捉到魚,那筌就沒有用處,已經捉到兔子,那蹄也失去了作用,這兩者就可以拋棄不用了。同樣的,言論和著作是用以闡明道理的工具,道家認為天地間的至理,並非言語文字所能傳示,所以主張人不可拘泥於語言文字之中,一旦通達道理,就應該捨棄這些外在的形式。後來「得魚忘筌」這句成語被用來比喻悟道者忘其形骸。亦用來比喻人在達到目的成功後就忘掉賴以成功的手段或憑藉物,有背義忘恩之意。
舢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堅固的平底小船。利用拖船拖拉或裝置發動機航行。用以載貨、捕魚。為世界各地普遍使用的簡便水上交通工具。如:「這個渡口以簡陋的舢舨載客過河。」也作「舢板」、「三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捕魚的竹器。《廣韻.平聲.先韻》:「筌,取魚竹器。」《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文選.嵇康.贈秀才入軍詩五首之四》:「嘉彼釣叟,得魚忘筌。」
廖鴻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擔任創會董事長,從事關懷台灣海洋環境、生態和文化等工作。生長在靠海的花蓮,捕魚是廖鴻基的職業,海洋是廖鴻基安身立命的天地,海洋既是他生命中不可脫溢而出的軌道,也是他創作的源頭。多年討海人的生涯,廖鴻基和海洋的關係,已經從漁夫的身分變成朋友。他的作品從描寫魚和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作為出發點,進而發展出屬於自己和海洋的語言對話,他以豐富的海洋經驗和細膩敏銳的觀察,實地用文字和影像來為海洋作紀錄。他曾經獲得時報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賴合文學獎等重要獎項。代表作有《討海人》、《鯨生鯨世》、《來自深海》等。 ...
風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風浪、波浪。[例]海面風波平靜,適合出海捕魚
韋應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野居  結髮屢辭秩,立身本疏慢。今得罷守歸,幸無世欲患。  棲止且偏僻,嬉遊無早宴。逐兔上坡岡,捕魚緣赤澗。  高歌意氣在,貰酒貧居慣。時啟北窗扉,豈將文墨間。 同褒子秋齋獨宿  山月皎如燭,風霜時動竹。夜半鳥驚棲,窗間人獨宿。 餌黃精  靈藥出西山,服食采其根。九蒸換凡骨,經著上世言。  候火起中夜,馨香滿南軒。齋居感眾靈,藥術啟妙門。  自懷物外心,豈與俗士論。終期脫印綬,永與天壤存。 昭國裏第聽元老師彈琴  竹林高宇霜露清,朱絲玉徽多故情。  暗識啼烏與別鶴,只緣中有斷腸聲。 野次聽元昌奏橫吹  立馬蓮塘吹橫笛...
魚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橢圓型吸盤,位於頭頂,常常吸附在大魚身上或船底而移徙遠方。安康背鰭的一部分變成了細長的吻觸手,適於誘捕魚類,在水中晃動吸引小魚上鉤。許多魚有一個背鰭,然而有的魚類如鯵、鯔的背鰭是兩個,鱈魚的背鰭是三個,而生活在非洲的多鰭魚,它的背鰭是由許多小鰭組成,故而得名。 胸鰭  胸鰭的作用主要是轉換方向,腹鰭只是幫助背鰭和臀鰭保持身體平衡,臀鰭的功能與背鰭同。但有些魚的這些器官也發生了奇妙的變化。狼蝦虎魚的腹鰭癒合成一尖長吸盤,用於吸附在淺海的洞穴裏;彈塗魚由腹鰭癒合成的吸盤則用於吸附在海灘上;而神仙魚、珍珠魚等的腹鰭卻細長如絲...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