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8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文過飾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過飾非」係由「文過」和「飾非」二語組合而成。 「文過」是出自《論語.子張》。卜商,字子夏,春秋時衛國人,為孔子弟子,擅長文學、孔門詩學。根據《論語》的記載,他曾經說過:「無德智修養、人格卑劣的人犯了錯,不但不知道改進,還會企圖掩飾他的過失。」「飾非」則是出自《莊子.盜跖》。孔子和柳下季是朋友,有一天孔子跟他說:「當父親的必定會告誡自己的孩子,身為兄長的也一定會教導自己的弟弟,引導他們走向正途。假如這些都做不到,那麼就不用注重父子兄弟之間的親情了。今天,你是有才德的人,弟弟盜跖卻是個為害天下的大盜,不能教導他引他走向正道,我替你感到羞愧。我自願替你當說客去勸勸他。」柳下季就回答說:「當為人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曾經。《論語.述而》:「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數典忘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我們又窮於應付戎狄,哪有什麼東西可用來貢獻呢?」景王聽了頗不以為然,於是細數從晉國祖先開始,周朝王室曾經贈予的種種賞賜,並責問籍談:「你的先人是負責掌管國家典籍的,為什麼你會忘了這些史事呢?」籍談聽了便無話可說。等荀躒與籍談離開後,周景王又評論籍談說:「我看像籍談這麼忘本的人,後代子孫應該不會有什麼出息吧!竟然會列舉一堆典故來評論事情,卻反而將自己祖先掌管典籍這件事給忘了!」後來「數典忘祖」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忘本。
貽笑大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話說:『有些人實在沒什麼學問,卻自以為聽到的大道理很多,沒有人能比得上。』現在的我大概就是這樣子的。曾經聽說有人小看孔子的學識,輕視伯夷的義行,本來我還不相信,現在終於相信了。看到您這麼寬廣無盡,才知道自己真是井底之蛙,眼光實在是太狹小了!如果我不是到了您這裡,那麼我就會有永遠被人譏笑的危殆啊!」後來「貽笑大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被識見廣博或精通此道的內行人所譏笑。
彷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似乎、好像、近似。[例]這個人我彷彿曾經見過。
中流砥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濟于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流。當是時也,冶少不能游,潛行逆流百步,順流九里,得黿而殺之。」大意是:我曾經和國君一起渡河時,遇到一隻黿,牠咬住車子左邊那匹馬的腳,拖著潛入砥柱山那段湍急的水流中。那時,我不能在水面游泳,只有潛到水裏,頂住逆流,潛行百步,又順著水流,潛行了九里,才抓住那大黿,將它殺死了。」這裡的砥柱山位於三門峽東,根據《水經注》記載,當年大禹治水時,這座山因為擋住水道而被鑿開,之後河水流到這裡就分流而過,這座山就像根巨大的柱子,屹立於黃河急流之中,所以取名為砥柱。後來「中流砥柱」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獨立不撓、能擔當重任支撐大局的人。
不可一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宋代羅大經撰寫的《鶴林玉露》記載,王安石年少時,狂傲自滿,以為無人能及。他曾經帶著名片登門求見理學家周敦頤,結果一連三次都被拒絕在門外。王安石因此滿懷怨恨,不再上門求見。作者羅大經認為,周敦頤想挫王安石的銳氣,沒有什麼不對,但一連拒絕三次是過分了些。假使王安石能跟隨周敦頤學習,矯正偏頗的觀念,就不會有煩苛擾民的新法產生。「不可一世」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來指人驕橫自大,目空一切,以為他人無與倫比。
敘事治療(narrative_therap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響和閃亮時刻。3. 獨特事件問句:外化對話之後,可提問是否在一些事件中有成功處理問題的經驗。如「是否曾經有過憤怒想佔據妳,但你成功拒絕的經驗?事情是怎麼發展?怎麼作到的?」。此技巧類似焦點治療的「例外問句」。4. 改寫故事:探索獨特事件之後,開始協助個案改寫新的替代故事。加入重要他人的角色,建構出更完整流暢的故事。CO可跟著個案的故事走,也可用一系列提問引導。此技巧可幫助個案發現新的意義和方向,並清楚看到自己的生命過程。5. 敘事信:鼓勵個案寫敘事信,記錄了諮商歷程。包含問題的外化、問題對個案的影響、個案的力量和能力。可...
明察秋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離婁是神話中黃帝時代的人,相傳他能夠把百步之外的野獸細毛看得根根分明,所以董無心說,像離婁這樣的人可說是視力極好了。孟子在勸諫梁惠王行仁義之道時,曾經借用離婁的視力,他說:「如果有人說,他的力量可以舉起百鈞(三十斤為一鈞)之物,卻舉不起一根羽毛;他的視力能夠看見野獸初生的細毛,卻看不見一堆木柴,請問大王您會相信他嗎?」梁惠王回答:「當然不會。」孟子於是又說道:「舉不起一根羽毛,或看不見一堆木柴,是因為不肯去做,而非做不到。現在人民生活困苦,朝不保夕,是因為大王您不肯行仁義之道,讓恩澤遍及百姓,而非大王您做不到啊!」後來「明察秋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能洞察一切,能看到極細微的地...
鶴立雞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血跡,但惠帝感念著嵇紹的奮勇保衛,而堅持留下血跡。據晉.戴逵〈竹林七賢論〉載,當初嵇紹剛到洛陽時,就曾經有人對王戎說:「昨天在人群中看到嵇紹,他那雄偉挺拔的模樣,就像是野鶴站立在雞群中,顯得非常突出。」後來「鶴立雞群」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的儀表才能超群脫凡。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