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8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37.506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司空見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司空見慣」這句成語,與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有關。劉禹錫和柳宗元是好友,兩人都因宰相王叔文的牽連被貶官。之後,劉禹錫的仕途就相當的乖舛,屢經波折後,好不容易才在唐文宗太和二年回到朝廷擔任主客郎中的官。「司空見慣」的故事,大概就發生在這個時候。當時京城有位曾經擔任過司空的李紳,也喜愛詩歌,因為久仰劉禹錫的才名,所以特別在自家擺設盛宴款待他。席中,還安排一位年輕貌美的歌妓表演。劉禹錫看到李紳隨手一擺,就是這麼盛大的場面,想必早已見慣了,不禁為自己乖舛遭遇,感到非常悲傷。劉氏曾經在江南擔任過刺史,所以詩中自稱為「江南刺史」。後來從這段故事摘出「司空見慣」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經常常看到,不足為奇的意思。
鳥盡弓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釋義2 語源(出處)2.1 譯文3 古例3.1 譯文4 反義5 近義6 例句7 引用 釋義鳥打光了,就把打鳥的弓收藏起來不用。比喻事情成功之後,就把曾經出力有貢獻的人拋在一邊。 語源(出處)史記 越王句踐世家:「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譯文飛鳥沒了,就把好的弓藏起來不用;狡猾的兔子死了,幫助抓兔子的狗也煮來吃。 古例淮南子 說林訓:「狡兔得而獵犬烹,高鳥盡而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譯文狡猾的兔子被捉完後,獵犬就被煮來吃;高飛的鳥兒被捉完後,好的弓箭就被收藏起來;敵國被消滅後,謀臣也就被殺掉了。 反...
刻骨銘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篇〈上安州李長史書〉是唐代詩人李白,在安州遊歷時寫給李(京之)長史自我推薦的書信,期望得到賞識而受到任用。在這之前,李白曾經得罪李長史,但李長史原諒了他,所以在書信中,他引用《世說新語.政事》:晉代王承任東海郡太守時,有一個人因為在老師家讀書讀到太晚,回家時犯了宵禁,王承就說:「鞭打像甯越一樣勤學的人來樹立威名,恐怕不是治理政事的根本之道。」於是派人送他回家。李白以這則故事來讚揚李長史的寬宏大量,並且表明會將李長史的恩德刻在骨頭,記在心上。後來「刻骨銘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感受深刻,難以忘懷。
諱疾忌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韓非子.喻老》的記載,扁鵲曾經謁見蔡桓公,接連幾次他都說蔡桓公生病了。第一次見面他是說:「君王!你有病,病在皮膚上,不治療的話恐怕病情會加深。」隔了十天,第二次見面又說:「君王!你的病已經侵入肌肉,不快點治療,病情會更嚴重。」蔡桓公還是不加以理會。又過了十天,扁鵲又謁見桓公,說:「君主您的病現在蔓延到腸胃了,不醫治病情會更加嚴重。」蔡桓公依然不理他,心裡更加不高興了。又再過了十天,扁鵲看了蔡桓公一眼,轉身就走,於是桓公派人去問扁鵲原因。扁鵲回答說:「疾病在皮膚時,熱敷就可以治好;侵入到肌膚時,用針灸就可以醫好;等侵入到腸胃時,吃幾服湯藥就可以根治;可是一旦蔓延到骨髓裡頭,那就要神仙才管得...
千篇一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千篇一律」原作「千篇一體」。《詩品》一書,是南朝梁鍾嶸所撰,品評古今五言詩,自漢、魏至梁朝,共一百零三人,論其優劣,分上、中、下三品。這一篇是在品評西晉時代張華的詩作,說明張華的詩風主要是模仿王粲,詩歌的形體講究鋪排對偶,詞藻華美;即使內容平凡,但卻用字斟酌,致力於華美的文字。雖然頗負盛名,然而一些有識之人,還是對於他詩作中兒女柔情太多,風雲慷慨之氣太少而感到遺憾。謝靈運也曾經說過,張華的詩即使有千篇之多,但其實都是同一種風格體式。後來「千篇一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物的形式呆板而毫無變化。
流言蜚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友。此處的「流言」亦是謠言的意思。 「蜚語」則是出自《鶡冠子.武靈王》,趙武靈王是一位有為的國君,他曾經教導人民胡服騎射,學習胡人的優點,來強大自己的國力。有一次他問龐煥說:「我曾經聽飛語流傳說:『百戰而能得勝,不是最好的;不戰而能得勝,才是最好的。』不知道你有什麼看法呢?」這裡的「飛語」指的是沒有根據的言論,同「蜚語」。後來這兩個典源合成「流言蜚語」,指製造不實的傳言,用來詆毀他人。後泛指謠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表示曾經或已經的否定。[例]沒來、沒說
得隴望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居於中國的心臟地區,這兩省是兵家必爭之地。東漢時代,劉秀打敗了王莽,自己做了皇帝;當時,大將軍岑彭他曾經跟著劉秀打下了天水;接著又和吳漢把隗囂圍在西城。這時候,四川的公孫述急忙派兵援救隗囂,而把軍隊駐守在上邦。劉秀得到了消息,就叫蓋延和耿弇包圍上邦,自己先回洛陽。行前,劉秀對岑彭說﹕「等西城和上邦攻下來時,就可以率軍攻打四川了。人總是不能知足的,﹃既得隴石,復欲得蜀﹄,我每次發兵,頭髮便多白了一些。」從此以後,人們每次見到有人貪得無厭,要了這個,又要那個,就說他是「得隴望蜀」。這個故事原來的內容,是說劉秀攻下隴後,又想得...
以德報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語》一書是由孔門弟子記錄而成,內容是孔子自述或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間相互問答的話。〈憲問〉篇中有一段論述謝恩報怨的方法。有人問孔子:用恩惠來回報仇恨,你覺得怎麼樣?孔子的回答是:如果用恩惠來回報仇恨,那用什麼來回報對我們有恩惠的人呢?不如用正直之道對待仇人,除非別人用恩惠待我,我才同樣的用恩惠回報他。此外,在《禮記.表記》中也記載了孔子曾經說過的話:「以德報德,則民有所勸;以怨報怨,則民有所懲。」及「以德報怨,則寬身之仁也;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這些話也是在討論謝恩報怨的方法。「以德報怨」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表示不記仇恨,反以恩德回報他人。
走馬看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朝詩人孟郊參加科舉考試,曾經兩次落第不中,後來終於在四十六歲時高中進士。放榜之時正值春天,這時首都長安花團錦簇,人人都上街欣賞怡人的景致。孟郊也騎著快馬、迎著春風,得意地四處遊覽,一天就看遍了長安的花景。中第加上春天的到來,使得孟郊在按捺不住內心喜悅之下,著手寫了這首絕句,記錄自己的心情。詩裡說到自己一掃過去的鬱結心情,如今志得意滿,真是自由暢快、無拘無束。後來「走馬看花」這個成語就從孟郊的這首詩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抱負實現或遊賞時得意愉快的心情。 + 清朝人吳喬寫了一本名為《圍爐詩話》的書,闡述自己對歷代詩作的看法。他認為:唐詩情意深遠、詞語委婉,所以會有即使品味許久,也無法了解其真正義含的...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