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8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03.142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知不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曾經意,不注意。《老殘遊記》第一六回:「大家烘著火,隨便閒話。兩三點鐘工夫,極容易過,不知不覺,東方已自明了。」《儒林外史》第二回:「那時弟嚇了一跳,通身冷汗,醒轉來,拿筆在手,不知不覺寫了出來。」
似曾相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好像曾經看過,對所見的人、事、物感覺熟悉。如:「雖是第一次見面,卻有種似曾相識之感。」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盃〉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釣名沽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孫弘是漢初的丞相,輔佐君王,奉行儉約,輕視財富,重視仁義,功勞甚大,因此在平帝時王元后的詔書中,曾經讚許公孫弘行事儉約,生活花費少於常規,以身作則,使民風淳樸,與那些穿著奇特服裝來謀取聲望的人完全不同。這兩個典源一用「沽名」,一用「釣虛譽」,後來被合用成「沽名釣譽」,用來指故意做作,用手段謀取名聲和讚譽。
雙管齊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朝張藻(或作張璪)是一個著名的畫家,曾經做到了員外郎,也參與名門世族的文學活動,是當時的名流人物。他在繪畫上有很深的造詣,尤其擅長畫山水樹石,頗有聲譽,人稱他的畫作為「神品」。對於松樹的畫法更是特別,可說是冠絕古今。他可以用一隻手握兩枝筆,同時作畫,其中一枝筆畫的是蒼翠的樹枝,另一枝筆畫的是乾枯的樹枝。完全不同的形象,一次完成,同樣地生動逼真。後來「雙管齊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同時採用兩種辦法來做事。
變本加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八回:「大約當日河工極險的時候,曾經有人提倡神明之說,以壯那工人的膽,未嘗沒有小小效驗;久而久之,變本加厲,就鬧出這邪說誣民的舉動來了。」
前功盡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前功盡棄」原作「前功盡滅」、「前功必棄」。據《戰國策.西周策》載,蘇厲是戰國時謀士。有一次,他聽說秦國大將白起即將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就對周王說:「白起曾經打敗了韓、魏、趙等國,並且殺害魏國將領,攻占了許多土地。現在他又要出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攻下,周王室就會面臨危險,您應該想辦法阻止。」於是建議周王派人前往秦國去對白起說:「以前楚國有一個名叫養由基的人,善於射箭。在距離柳樹一百步的地方射擊,射出一百支箭,每一箭都能射中柳葉,一旁觀看的人都誇讚射得很好。但是有一個路過的人,卻說:『的確射得很好,但是可以再教導他射箭的方法。』養由基聽了,就說:『大家都說我射得很好,你卻說可以教導我,那你為...
面紅耳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文為春秋楚國人,在楚成王時任令尹,相當於宰相的地位。在任期間,勤於國政,秉公執法,從不以權謀私,以私害公。二十八年間,曾經三次被免職,又三次復職,但他無論是免職或復位,都不會表現出喜悅或怨恨的樣子,而且每一次辦理移交,一定清清楚楚、鉅細靡遺地交代所有事宜,孔子因而稱讚他是個忠於職守的人。宋代朱熹論及此事,感慨地說道:「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於頭紅面赤。」就是說現在的人為了一些蠅頭小利,就可以爭得滿臉通紅,與子文不慍不火的修養比起來,就顯得差多了。這裡朱子以「頭紅面赤」形容人們為爭奪事物,又急又怒,滿臉通紅的樣子,後來「面紅耳赤」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因緊張、焦急、害羞等而滿臉發紅...
飢不擇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齊人公孫丑是孟子弟子,他曾經問孟子:「如果夫子掌握齊國大權,可以建立像管仲、晏嬰那樣的功業嗎?」孟子不願意被拿來和管仲相比,認為幫助齊國統一天下是件很容易的事。比起之前的夏、商、周三代,現今的齊國不但國土廣大,而且人民眾多,但因為欠缺一個能以王道治理天下的聖明君主,使得長久處在暴政之中的人民,心中渴望施行仁政的程度和「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的人一樣急切,所以若是齊國在此時施行仁政,和古代相比,只要花費一半的心力,就能達到加倍的功效。後來「飢不擇食」這句成語,就從「飢者易為食」演變而出,用來指飢餓的人不選擇食物。亦用來比喻急需時不暇選擇。
天經地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國的 樂大心等。會上.晉國的趙鞅向鄭國的游吉請教什麼叫“禮”。游吉回答說:“我國的子產大夫在世時曾經說過,禮就是天之 經,地之義,也就是老天規定的原則,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 動的依據,不能改變,也不容懷疑。”趙鞅對游吉的回答很滿意,表示—定要牢記這個道理。其他諸 侯國的代表聽了,也大都表示有理。接著,趙鞅提出各諸侯國應全力支持敬王,為他提供兵卒、糧 草,並且幫助他把王室遷回王城。後來,晉國的大夫率領各諸侯國的軍隊,幫助敬王恢復王位,結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爭。 解釋 形容事情理所當然 詞意 相似詞:理所當然、千...
名不虛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不虛傳」原作「名不虛」。戰國時,齊國公子孟嘗君愛好養士,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在他擔任上卿時,受封古代薛國之地,約在今山東省滕縣附近。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曾在孟嘗君的傳記後寫下自己的看法。他說自己曾經到過薛地,發現這個地方的人比較凶悍、殘暴,和附近鄒、魯地方的人不一樣。問了人,才知道原來這是因為孟嘗君喜歡養士,許多人慕名而來,移居的人數約有六萬多戶,結果使得薛地龍蛇雜處。可見他果真是與傳說中愛好賓客的名聲相符,司馬遷因此說「名不虛矣」!典源又見《史記.卷一二四.遊俠傳.序》,內容則是表述自漢朝建立以來,有不少知名的俠義之士,像朱家、田仲、王公等人,他們雖然經常違背法律的規範,但因為廉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