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教學策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nshine(1983)指出有效能的示範教學應注意下列要點:教師能清楚呈現目標和主要內容、教師循序漸進的呈現內容、教師的態度是明確和具體的、教師檢視學生的理解程度。 3. 作業活動直接教學重視學生在座位間的作業活動和教科書的習作活動,因此,對於練習、複習活動相當重視。為求有效達成教導事實、規則和行動順序的過程稱之直接教學, 間接教學策略(註1)間接教學是不直接告之教學問題解決方法和結論給學生,改以引導學生從教師給予內容、材料和事件當中,自己去發現問題關聯、類推答案、形成結論和獲取新知。間接教學多用於高層次概念、問題解決...
意義學習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學步驟來促進有意義的學習:提供前導組織引導學生進入新知學習的準備狀態有系統有組織地呈現學習教材依「漸進分化」(progressive differentiation)和「統整調和」(integrative reconciliation)原則,清楚地講解說明教材內容,幫助學生分辨新舊知識的異同,進而建立整合性的知識整體。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意義學習理論英文關鍵字:meaningful learning theory 參考資料黃政傑著。教學原理,2011年初版,頁34-36,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古典制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定事物的感到恐懼或是敏感,而系統脫敏感療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以漸進的方式建立一套療程,其中每一個步驟都以制約方式使得被治療者對這些事物的恐懼或敏感稍微減弱,在療程結束之後,被治療者將失去對這些特定事物的恐懼或是敏感。 神經科學的研究許多神經科學的研究利用一種稱為加利福尼亞海鼻涕蟲(en:California sea slug)的蝸牛,這種動物擁有較小的神經系統,大約20000個神經元,並且能受到古典制約的影響,改變感受性(sensitization)和習慣(habituation)。...
系統減敏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法之過程 建立焦慮階層表諮商者與當事人先行進行訪談,訪談內容主要談及當事人所懼怕之事物,並且透過循序漸進的訪談過程,分析每個問題對於當事人所能引起的焦慮程度,並且將此些問題依照由弱至強的程度依序排列成一個明細表。 鬆弛訓練主要是希望當事人在談完懼怕之事物後,能先緩和其情緒,因此先進行鬆弛之訓練。而渥爾皮認為焦慮為情緒性的反應,主要來自自主交感神經系統,因此透過放鬆肌肉、鬆弛訓練予以控制交感神經系統所釋出的反應,例如呼吸急促、血壓升高、肌肉緊張等等。而在鬆弛訓練過程中其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室內光線需溫和,類似於...
苦盡甘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艱難的困境已經結束,逐漸進入佳境。[例]老闆經過多年的奮鬥,總算苦盡甘來,在業界擁有一席之地。
作制約學習的原理,認為新行為形成之後要能夠持續,必須藉由間歇強化的方式,因此建議教師在教學時使用連續漸進式的編序教學法,編排一系列前後連貫的學習情境,以提升教學效果。因此,行為學習理論主張,學習的發生是透過訓練、指導與練習的過程所習得,而教師是具權威性的角色,被視為是管理者、監督者,以及糾正錯誤的解答者,相對的,學生的角色則是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達的一切訊息,只是一個主動的聆聽者以及方向的遵循者。 參考資料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臺灣東華。黃政傑(主編)(1997)。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Wool...
登堂入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比喻學問或技藝循序漸進,達到高深的境界。參見「升堂入室」條。宋.吳坰《五總志》:「如徐師川、余荀龍、洪玉父昆弟、歐陽元老,皆黃門登堂入室者,實自足以名家。」
幼兒行為改變技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若能認知戒菸的正反面結果,就會改變不當行為。  增進個體良好行為的行為改變技術行為的塑造與串連(逐步漸進法)行為是逐步養成的(連鎖原理),如同雕塑家的捏泥巴,經過許多步驟,複雜的過程,才能完成一件作品。又如造句,由若干單字、造詞,連接而成句子。其他如體操、彈琴、電器操作手冊、學騎腳踏車、運動選手以播放影片慢動作而學技能,都是由若干分解動作串連而成,先學會簡單基本動作,進而學會複雜行為。所謂「工作分析」,就是把抽象複雜的教材,逐層分析成為簡單易懂的基本元素;即使是一個洗手動作,也能分解成十七步驟。「馴夫記」能使大男人主義者...
漸入佳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境況逐漸進展至美好的境界。#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後亦用「漸入佳境」比喻興味漸濃。
環境負載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概要2 理論模型2.1 1. 瞬時調整2.2 2. 漸進調整2.3 3. 波狀調整3 關鍵字4 參考文獻 概要環境負載力(Carrying Capacity of Environment)指的是某一特定範圍的土地,所能承載、養活的最多生物數目(或說承載量);當一地初有生物出現時,自然環境能提供的大量資源會使某些生物開始大量繁殖,隨著生物數量越多,消耗資然資源的速度也就越快。然而負載力並非單指某一環境對於單一物種的承載能力,而是包括該地區所擁有的動、植物,以及其所構成的複雜食物鏈;若生物總量在承載量以內,則生物總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