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澳洲短印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頭部扁平,向後漸成圓柱狀,頂端有由第一背鰭變形而成的吸盤,其鰭條由盤中央向兩側裂生成為鰭瓣(laminae)約有25-28個;尾柄細,前端圓柱狀,後端漸側扁。吻平扁,前端略尖。口大,口裂寬,不可伸縮,下頜前突;上下頜、鋤骨、腭骨及舌上均具齒。鰓未巴數17-20。體被小圓鱗,除頭部及吸盤無鱗外,全身均被鱗。背鰭兩個,第一背鰭變形而成吸盤,第二背鰭和臀鰭相對;腹鰭胸位,小形;胸鰭鈍圓;尾鰭截平或入凹。體一致為深藍或灰色;各鰭有狹窄的白邊。
澳洲角星珊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珊瑚體的形態變異大,群體呈表覆形至團塊形,珊瑚石呈紋形或近似紋形排列,紋溝寬約8 mm。紋的長度和形狀,往往隨生長環境而異。珊瑚孔的隔片分布均勻,邊緣具細小齒突;具有籬片,中柱大而明顯。生活群體通常為暗綠或暗褐色,紋溝和脊常形成鮮明的對比。
澳洲學校視導人員機構協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澳洲學校視導人員機構協會成立於一九五○年,其成員涵蓋澳洲各邦、非洲西部前英國殖民地、新幾內亞及紐西蘭等國家及地區。此協會業務會業務的推動為義務無給職。此協會下轄有八個團體,以及約共有五百位個人會員。個人會員需任職於澳洲紐西蘭政府教育機構的學校視導人員,協會不定期的召開會員資格審查會議。一般而言會員至少需具有教育學士或文理學士學位。
  此協會的主要工作任務如下:(1)推動並提升澳洲及紐西蘭的教育素質;(2)從事有關的教育調查並提供教育實際問題之改進建議;(3)推動並增進學校教育視導工作的專業化;(4)舉辦有關學校教育視導之研討會;(5)協助達成學校既定教育目標等事宜。
...
澳洲裸鼬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圓而延長,近尾部處則是逐漸側扁。吻端圓鈍。眼小或退化,外部不可見。體膠狀不批有鱗片。雄性具偽交接器。背鰭起點在臀鰭起點前方,背鰭和臀鰭非常的長,後部軟條與尾鰭相連。背鰭鰭條數93-116,臀鰭鰭條數 65-68;腹鰭位於前鰓蓋下方,已經退化成1條延長絲狀鰭;胸鰭鰭條數17-18;尾鰭鰭條數6-7。尾前脊椎骨31-33根,尾部脊椎骨51-53根,總脊椎骨共計84根椎體。體淡紅色略呈透明。
澳洲片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第1觸角等於頭部和第1—3胸節之和。眼內小眼疏鬆排列3行。第1胸足弱半鉗狀;基節內外緣凸出,其長為寬的2.5倍;掌節長為腕節的1.6倍,後緣具鋸齒;指節長為掌節的3/5,後緣基半部具細鋸齒。第2胸足基節長為寬的3.5倍;腕突達掌節中點,腕突前緣具鋸齒狀;腕節比掌節長2倍,其後緣具鋸齒;指節為掌節長1/3,腕節比其後緣基半部長2倍,其後緣基半部具細齒。第3胸足基節長為寬的4倍;長節後緣直,前緣凸出,相等於腕節長;腕節緣直,其長為寬的3倍;掌節為腕節的1.4倍,其長為寬的5倍;指節長為掌節的1/2。第4胸足相似於第3胸足。第5胸足約為第4胸足的1.2倍;基節為掌節的1.2倍,長方形,其長為寬的2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供大船停泊的天然港灣。多用於地名。如:「南方澳」、「蘇澳」、「深澳」。
澳大利亞的簡稱。如:「紐澳」、「白澳政策」。
澳門的簡稱。如:「港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水中的陸地。如:「沙洲」、「三角洲」。
地球上的大塊陸地。如:「非洲」、「亞洲」、「歐洲」。
棒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元一九九○年三月十七日正式開打,掀起了職棒熱潮;職棒的成立,也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加拿大、韓國、澳洲之後全世界第六個職棒國家。 相關教學資源請參考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ISP):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content.jsp?rno=1640656
生命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 生命教育的意義3 生命教育的目的4 中英文關鍵字5 參考資料 生命教育的起源生命教育的概念起源於澳洲,1979年澳洲雪梨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 LEC),以健康取向為主,目的是預防藥物濫用、暴力及愛滋病等情形的防治(註1)。但不同於澳州雪梨LEC 成立的背景因素,孫效智認為近年來台灣提倡生命教育的社會背景則與暴力有關,一是不尊重與傷害他人生命的暴力;二是青少年的自我傷害或自殺。國內「生命教育」的提倡...
國際不打小孩日(430_Spank_Out_Da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美國境內推動的不打小孩日,漸漸在世界各地發酵,包括臺灣、香港、肯亞、喀麥隆、英國、加拿大、紐西蘭、澳洲、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都起而響應。有的國家這天叫No Hitting Day,有的國家則是No Smacking Day,香港又稱之為「無巴掌日」。我們臺灣則在2006年正式以「不打小孩日」來響應國際,呼籲「不打小孩,以手傳愛」。 相關資料臺灣反體罰運動早在1987年開始,對兒童人權的重視與照顧,無不朝著國際標準邁進,近年來從兒童少年法的制訂、修訂,兒童人權高峰會的舉辦,到禁止校園體罰的教育基本法條文修訂,在在體現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