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40.623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殺雞取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伊索寓言》裡有一則小故事,敘述一個貪心的農夫和他的妻子,他們本來養了一隻母雞,每天都會下一顆金蛋,便以為這隻母雞的肚子裡藏有一大塊金子。為了得到金塊,農夫和他的妻子把母雞殺了,結果卻發現肚裡什麼都沒有。貪心的農夫和他的妻子不但沒得到那塊金子,卻連原本每天可得的金蛋都沒了。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殺雞取卵」,用來比喻為貪圖眼前的好處而斷絕了長遠的利益。
狼狽為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兩隻狼就鑽進了一個洞穴中,背出一隻老狼來,老狼來到草堆下,用嘴拔除草堆上的草,其他的狼看了,也跟著學的動作去拔草,眼看著草堆就要垮下來了,正巧遇到一群獵人經過這裡,把這個人救了出來。事後這些人一起挖掘這個洞穴,在裡面抓到了一百多隻的狼,就將們殺死,而大家都懷疑那隻老狼可能就是狽。後來「狼狽為奸」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彼此互相勾結做壞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蟬(cicada)1.1 蟬蜕1.2 關鍵字1.3 參考書目 蟬(cicada)1. 蟬是我們很熟悉的昆蟲,尤其是的鳴叫聲,蟬在每年入夏之後,就會開始在山林中鳴叫。這些鳴叫聲都是雄蟬所發出的,主要是要用來吸引雌蟬。當雌蟬靠近時,雄蟬的鳴叫就會開始變的比較柔和;但相對的如果靠近的是一隻雄蟬,則原本的聲音就會叫的更大聲,邀請其他雄蟬過來,一起唱得更大聲。而雄蟬的鳴聲雖然響亮,特別的是其實不是用嘴鳴叫,而是用腹部鳴器的傑作。每隻雄蟬都有一對鳴器,包含共鳴室、發音筋和鼓膜。所以在雄蟬求偶時,發音筋就會開始伸縮,每分鐘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泛指腹足類軟體動物的通稱。通常藏身於錐形、紡錘形或扁橢圓形的硬殼中,殼上有迴旋紋路。螺類的肉足可以分泌黏液,幫助在物體的表面上行走。種類繁多,如海螺、田螺等。 ◎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虎1.1 西伯利亞虎1.2 關鍵字1.3 參考書目 虎貓科動物中有許多著名的獵獸,虎是其中最大最強壯的一種。成年的熊虎體重最高紀錄曾高達330公斤。虎在樹林中和茂密的草地上隱藏得非常好,虎和豹一樣,主要都是在夜間覓食。但雖然虎的身材高大,但卻能夠無聲無息地接近獵物,然後進行偷襲。們用前爪抓住獵物,然後咬住們的喉嚨,將其殺死。被殺死的獵物經常都會被拖到水源附近,剩下沒吃完的肉會被掩蓋起來,留做明後幾天的食物。也甚至曾經出現虎咬人致死的情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投擲、丟擲。[例]牧場主人熟練的將繩套甩向牛隻,即刻便將套住了。
雞犬不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寫下傳頌千古的〈捕蛇者說〉。當時朝廷行兩稅法,每年夏、秋兩季課稅。永州山野中產有一種含巨毒的蛇,被碰觸的草木會枯死,被咬的人無藥可醫,但製成藥物卻具奇效,極為珍貴,故可用來抵納稅金。有一位蔣姓捕蛇人,家族以捕蛇為業已歷三代,祖父和父親都喪命於此,他自己也有幾次差點被蛇毒死。柳宗元知道他的遭遇後十分同情,表示願助他脫離此業。不料捕蛇人聽了竟是哀戚地說:「雖然您是憐憫我才這樣說,但如果不做這個差事,恐怕會更加不幸呢!我們世居此地六十年,看著周遭鄉親因賦稅傾盡所有,但最後仍是死的死,逃的逃,偌大的村子只剩這麼幾戶,我們以捕蛇為業的倒是得以倖存。每當凶狠的差役大呼小叫,在村裡到處騷擾破壞,搞得雞飛...
古典制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典制約的影響,改變感受性(sensitization)和習慣(habituation)。這種特性使們被用來做有關學習的研究Kolb, B. & Whishaw, I.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Brain and Behavior. New York: Worth Publishers. ISBN 0-7167-5169-0。 延伸閱讀 Pavlov, I. P. (1927). Conditioned Reflexe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Physi...
一舉兩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我策畫一下。」陳軫就舉了管與的例子回答秦王:以前有兩隻老虎為了爭食一個人而相鬥,管莊子看到了,就要將們殺死,這時管與卻阻止說:「兩隻老虎互相爭鬥,結果必定是大的受傷,而弱小的死亡。既然如此,你等老虎受了傷再殺們,就可以只做一個動作,而同時得到兩隻老虎;省了一次的力氣,但實際上卻等於是刺殺了兩隻老虎。」陳軫的用意在告訴秦王,齊、楚兩國如果開戰,秦國派兵前往,不但有救齊國的好處,也讓楚國免於被攻伐的危險。他的計謀不僅讓秦國得到好處,也同時為楚國解除了危機。典源又見《戰國策.秦策一》。內容則是表述司馬錯與張儀於秦惠王前,爭論該伐蜀還是伐韓。司馬錯建議伐蜀,因為秦國如果出兵伐蜀,不但可以得其國,而...
管中窺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管中窺豹」是指從管中看豹,只能看到一小部分,不能得到事物的全貌。這句成語見於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記載了一段王獻之幼時的事。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小時候,有一次在看父親的門生玩賭博遊戲,居然能看得出勝負,在一旁叫道:「南風不競。」那些門生輕視他是小孩子,便笑著說:「這小鬼有如用管子看豹,只看到身上的一塊斑點。」嘲笑他年紀小,見識少。王獻之人小氣傲,聽到這句話,氣得瞪大了眼睛,怒沖沖地說:「我只比荀粲和劉真長差一點而已,比你們強多了!」說完便拂袖而去。後來「管中窺豹」被用來比喻所見甚小,未得全貌。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