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同舟共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舟共濟」原作「同舟而濟」。《孫子.九地》曾說到用兵要如「率然」。「率然」是生活在會稽常山的大蛇,如果攻擊的頭,尾巴就會來救應;攻擊的尾巴,頭部就來救應;攻擊的腰部,頭尾都會一起來救應。孫子認為善於用兵作戰的,指揮軍隊,也可以用這樣的做法。像吳、越兩國的人,一直是世仇,但是當他們同坐一條船,在遇到風雨的時候,也一定會團結一致,互相救助,如同左右手一般,合作無間,同心協力地度過難關。後來「同舟共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同心協力,戰勝困難。在古籍文獻裡,也另有類似的詞語,《鄧析子.無厚》云:「同舟渡海,中流遇風,救患若一,所憂同也。」意思是在同一艘船中,遇到風雨時,因為大家所...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道黃雀就在的後面也想吃。比喻眼光短淺,只貪圖眼前利益而不顧後患。[例]他只知算計別人,卻不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另有人正打他的主意呢!
井底之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2 故事3 解釋4 詞意5 例句 出處 「後漢書」「馬援傳」:「子陽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專意東方。」 故事 一隻生長在井裡的青蛙,的生活圈子太小了。所接觸到的,只是周圍的井壁和一泓止水;所看得見的,只是井口上面的一角天空。是不能想像世界之大,萬物之奇的,所以
對牛彈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貉的皮毛雖然暖和,但也不能溫暖沒有生氣的死人。例如春秋魯國的公明儀,有一次看見一頭牛在吃草,就彈琴給聽,可是不管旋律多悅耳動聽,牛卻充耳不聞,自顧著吃草,這是因為人類的音樂不適合給牛聽。後來他改彈出蚊虻鼓翅聲、落單小牛的悲鳴聲,牛就立刻停止吃草,搖著尾巴,豎起耳朵,徬徨不安地聆聽。我引用儒家經典來講解佛理,也是同樣的道理。」由典源看來,牟子舉公明儀為牛彈琴的故事時,並沒有貶抑牛的意思,只是就事論事,說明自己的用意。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對牛彈琴」,用來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
仁至義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人民從事農耕的神農氏、帝堯的農師后稷,還有當時的農官、農官在田間的處所,另外還包括了貓和老虎,因為們會吃掉破壞農作物的田鼠與野豬,另外還有與農事密切相關的田舍及溝渠,最後並祈禱昆蟲不要來作亂。這樣完備的儀式非但祭祀農神,連帶對農耕有益的事物都加以回報,已是「仁之至,義之盡」,各面方都照顧到了。後來「仁至義盡」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對他人盡最大的努力關懷照顧。
呆若木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呆若木雞」的「木雞」指木製的雞,見於《莊子.達生》中,原是用來比喻訓練有素的鬥雞,在任何情況下都十分沉著,紋風不動。鬥雞,是一種使雞相鬥以決勝負的遊戲。從前有個叫紀渻(ㄒㄧㄥˇ)子的人為齊王馴養這種戰鬥用雞,十天後齊王問:「可以了嗎?」他回答道:「還不行!看來還是很驕傲,很容易衝動。」又過了十天,齊王再度詢問,他仍說:「還是不行!別的雞鳴叫,就跟著叫,不夠沉著。」再過十天,齊王再問,他又說:「還是不行!的氣勢還太旺盛。」終於在十天後,齊王再問時,他說:「可以了!現在對於其他同伴的鳴叫毫無反應,沈穩的態度使外表看來像是隻木製的雞,可說是已具備了完善的戰鬥力。我想別的雞只要看到的樣子...
銘印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其他生物會如何?於是,他試著帶來一隻狗、一隻貓等。他驚訝地發現,即使小鵝第一眼不是見到母親,哪怕是對有傷害性的動物,小鵝也會自動跟隨其後,而且很難再改變,也就是說小鵝承認第一,卻無視第二。 學習應用銘印是一種特殊的學習行為,對於特定刺激訊息的學習過程發生的次數很少,甚至僅需要發生一次,就會對動物個體產生終生的行為影響,而且銘印通常有階段性的因素,也就是說,僅在某一特定發育時期能夠接受這種刺激訊號並產生記憶,超過這個時期,動物即使重複地接受到這類訊息,也不會產生與銘印同樣的記憶效果。例如母親之於子女,銘印使得幼小動物對於...
三思而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季文子是魯國的三家大夫之一,掌握著魯國的實際政權。雖然他地位顯赫,但平時的生活卻十分節儉,據說他的家中沒有人穿錦帛料子的衣服,都只穿布衣;馬廄裡的馬也只餵食草料,不給們吃粟米,至於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器具也都只講求實用,而不重視他們是否精美名貴。因此人們都說季文子是個既廉潔又忠誠的人。季文子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做事十分謹慎,往往一件事要想了又想才能決定。季文子死後,有人對此傳述。孔子聽到這件事情之後,就說:「再,斯可矣!」孔子認為季文子小心謹慎固然是優點,但太過小心以致猶豫不決,做事沒有效率,反讓優點變成缺點,所以孔子說:「一件事想兩次就夠了。」後來「三思而行」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謹...
勞燕分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飛伯勞歌〉或成於齊、梁之前,不知其作者及確實年代。伯勞和燕子都是夏侯鳥,主要分布於日本、韓國、大陸地區東北等地。每年七夕過後,北方天氣開始轉涼,食物短缺,們就會遷徙到南方的浙江沿海、臺灣、菲律賓及南洋群島避冬,兩者分布的範圍大致相同,但古代住在華北平原一帶的人,只有在七夕之後的一個多月內,才會看到大量的伯勞和燕子同時飛來。所以他們覺得伯勞跟燕子就像織女跟牛郎一樣,一整年難得見面一次,好不容易碰面了,馬上又要各自南飛。後來「勞燕分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別離,多用於夫妻、情人之間。
耳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與脊椎動物的耳,俗稱為「耳朵」。[例]蝙蝠能在黑夜中飛行自如,全靠最為靈敏的耳朵。 ◎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